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 聞 | 視 頻 | 最新消息 | 三大議題 | 三大亮點
各方聲音 | 惠臺措施 | 圖 片 | 座談簡介 | 日程安排 | 朱家角鎮概況 | 兩岸農業交流20年
  首屆“兩岸鄉村座談”活動 -- 兩岸鄉村結對子

花蓮縣簡介

時間:2009-07-16 20:36   來源:台灣網綜合  

  花蓮縣的地形是由山地、河川和平原所組成。全縣的面積雖然是臺灣各縣市中最大的,然而適宜人居住的平原卻僅佔7%;其餘的則是6%的河川和87%的山地。

 

  農業概況

 

  一、農業戶口及耕地面積

 

  花蓮縣共有農戶20,966戶,佔總戶數104,799戶之20.00%,顯示目前全縣居住戶中,每五戶即有一戶從事農業經濟活動。由於地幅廣大,多高山河流,全縣可開發耕作面積局限于山水間之沖積土地,全縣耕地面積45,915.96公頃,佔土地總面積之 9.92%。以耕地面積種類而言,其中水田面積13,116.35公頃,佔耕地面積 28.56%;旱田面積32,799.61公頃,佔耕地面積 71.44%。以平均每戶耕地面積觀察為2.19公頃,略高於前之 2.18公頃,主要係全縣開發耕地面積與農戶同步增加,且耕地面積增加之速度,略大於農戶數增加速度所致。

  二、主要農産品

 

  全縣以農業為主,雨量充沛,物産豐饒;主要産物為稻米、玉蜀黍、甘薯、甘蔗、落花生、芋頭、西瓜、木瓜、檳榔等,各項産物收穫面積及收穫量分述如下:

 

  (一)稻米:總收穫面積為14,647.37公頃,總收穫量為 56,426公噸(一、二期作合計 )。

 

  (二)普通作物:總收穫面積為2,437.22公頃,收穫量為 14,784公噸,其中以甘薯8,723公噸居首,其次為飼料用玉蜀黍3,248公噸,再次為食用玉蜀黍2,735公噸,其他大豆、花豆等78公噸。

 

  (三)特用作物:總收穫面積為3,856.30公頃,總收穫量為 190,962公噸,其中以制糖用甘蔗之186,279公噸居首,生食甘蔗723公噸居次,落花生574.20公噸,茶葉161公噸、其他特用作物2,835公噸。

 

  (四)蔬菜:總收穫面積為10,843.49公頃,總收穫量為 153,209公噸,其中以西瓜30,440公噸居首,冬瓜4,088公噸居次,甘藍、竹筍 4,692公噸再次。

 

  (五)果品:總收穫面積為9,002.56公頃,總收穫量為 79,680公噸,收穫面積以檳榔之4,128.53公頃居首;收穫量則以柑橘類之 30,983公噸最多,檳榔17,950公噸居次,木瓜6,304公噸第三,李6,126公噸居第四位。

 

  三、全縣面臨之問題,縱觀當前農業發展情勢與問題,可歸納為:

 

  (一)進入WTO,農産貿易加速自由化問題。臺灣進入WTO必須執行WTO諮商之承諾,降低農漁畜産品之進口關稅,消除目前所採管制進口、限地區進口及削減境內補貼等保護措施,農産貿易加速自由化結果,對臺灣農業産生不利之衝擊,將難以避免。

 

  (二)農地農用與開放農地買賣近二十年來工商企業發展迅速,工商業發展對土地需求甚殷,土地經營成本上升,都市邊際農業土地在工商業與利益團體強大需求之下,農地違規使用者甚夥。當前農地施政亦面臨多重的問題:一 .農地承受人身份受限制,加速農業經營者老化;二 租佃制度僵化,降低土地利用效率;三 .農地流通受阻,不利擴大經營規模;四 .農地丘塊細小化,農村土地産權不清;五農舍零亂興建,影響農業景觀與生産環境。近年來,農業角色功能轉變,與各級産業間對土地需求的競爭,早期以維護農業生産、保護自耕農權益的農地管制方式,已無法因應環境變遷的需要。政府為調整農業發展腳步,必須修法釋出農業用地,茲以此一農業新政策及農業發展條例修正,關係到大片農地環境可能大變化的影響,允宜深思。

 

  (三)自然生態環境品質劣化歷次颱風造與近期九二一地震,已揭開農地不當開發利用對於生態浩劫的影響,山坡地濫砍濫伐、水資源管理不當,海岸污染、農藥污染、原生種動植物滅絕,早已提示我們農業變革管理的必要性。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準提高,生活與環境品質漸受關注,農地所具有的開闊空間與綠色景觀特性,已愈益彰顯。農地的功能,亦由單純的糧食生産經濟性功能,擴充到提升生活品質與維護生態環境的非經濟公益性功能。農業活動對於自然生態環境品質劣化將隨著人們認知觀念改變,而備受注目。

 

  前瞻全縣農漁業之發展農業是基本産業,也是整體經濟發展重要的一環。然隨著經濟起飛與社會結構改變,農業對整體經濟貢獻率相對降低,惟近年隨著人們對生活與環境品質要求日益提高,農業在保障糧食安全、提供開闊生活空間與綠色景觀,以及維護生態環境等非經濟功能已愈顯重要,是以臺灣農業施政做法應隨時代變遷有階段性的調整。加入WTO效應,農地農用與開放農地買賣,可説是臺灣農業二次革命。全縣農業係屬小農經營型態,人地比例較高,隨著經濟快速成長、工資上漲,造成産銷成本過高,部分産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故如何採取積極有效之因應措施,才能使加入WTO、農發條例對農地利用之轉型政策,對地方農業之衝擊減至最小程度。

 

  隨著貿易自由化及受臺灣行將加入WTO的影響,過去政策著重在農業保護所採取的市場與價格政策亦將逐漸調整。農業保護的程度雖然有所降低,對農民的照顧與福利的增進卻不容絲毫減少。未來對於農村綜合發展規劃,涵蓋生産、生活與生態層面:

 

  (一)  生産面:提升農業生産力與競爭力,並且促進産業發展,創造農村的經濟力,通盤考慮整體土地資源規劃、開發與保育利用,結合生物科技與大眾資本創造農業新機,建立健全農業經營體系;(二) 生活面與社會面:照顧農民,改善農民的居住與生活環境,重視農業本文化與農村根源,增進農民福祉以彌補相對偏低的農民所得;(三) 生態面:兼顧自然保育、景觀維護,維護農村景觀及風貌,均衡城鄉發展,創造農村居住與休憩價值的吸引力,結合生物科技促進生態保育,增進農村的活力與農民的生存價值。

 

  展望未來,農地政策之調整,應兼顧農業”生産、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永續發展,在新的發展藍圖下,未來農業將能加速現代化腳步,有能力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挑戰,在安定的經營環境中,發揮效率,提高競爭力;並將提高農民所得,增進農民福祉,改善農民的經濟條件與生活品質;農村地區亦將因整體規劃建設,而具有地區農業特色與景觀風貌,從而使全縣農業在二十一世紀邁入嶄新的境界。

編輯:邵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