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外埔鄉是一個典型的”河階地型”,東起月眉山與後裏(內埔)鄉為界,西接大甲鎮,南藉大甲溪與清水鎮為臨,北隔大安溪與苗栗縣苑裏鎮相望,
人口約 33,00042.41平方公里,地形由北向南依次分為五崁,其高度由東南向西北遞降。高崁地區(永豐、六分、三崁、大同、水美)早期灌溉不便,開發較遲雜草叢生,為所謂的”埔”地,以月眉山為分界線,以東稱”內埔”,以西稱”外埔”,是以前人所稱”外埔”只是一個地區的總稱。日本據臺之前,清光緒年間(約劉銘傳在臺建省之時),有一”興豐疇”集資興築北圳二條,從七塊厝(後裏泰安村)起,引大安溪水灌溉墩仔腳、內外埔及大甲地區,而後外埔高崁地區,才漸有開發。而低坎地區(中山、馬鳴、大東、鐵山、土城、真子),因有大安溪水及崁下泉水可用,開發較早,中山村(土名:番社)為昔日大甲東社(平埔道卡斯族)所在。
外埔鄉風土
外埔鄉因地形北有大安溪,南有大甲溪高嶺形成向北頃斜的階梯地形,在堪輿學上的觀點堪稱”龍蟠虎踞”。最高處是東南方的永豐、六分村,第二高處是正南面的三崁村和西邊的水美村,第三級是大同村,第四級是中山、馬鳴村,第五級是大東、鐵山兩村的後湖盆地,最下一層則是斷崖下自成一格的河川新生地,土城、廓子二村,共有行政區域 11村。外埔鄉處於臺灣南北氣候分界線,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約為 22.7攝氏度左右。
農業優勢産業
在臺灣先住民中,聚居在大安、大甲的平埔族人大甲西社是屬於道卡斯族的一支,而聚落在後裏舊社(麻薯舊社)後來遷到大甲溪南岸的神岡鄉岸裏大社市屬於拍宰族。外埔鄉早期因是介於他們聚落以外的小埔地 (屬大甲東社道卡斯族)故被稱為”外埔”。人口組成有閩、客等族群,使用語言:國語、閩南語、客家話。
外埔鄉的特殊地形,各崁高度及土壤相異,是以外埔鄉不但宜牧、宜農,而且作物種類多産量足。加上早期先民活動所留下之遺跡特多,促使外埔鄉在觀光業發達的今日,是個理想的去處。歡迎您帶著家人及朋友,從中山高月眉交流道沿著甲後路或下中二高外埔交流道來到外埔鄉,一定使您有一趟難忘的休閒、人文、古跡之旅。外埔鄉的古跡、産業文化,大甲東——陶器、石器、麻頭路——灰黑陶、貝冢、俯身葬、新厝子——陶器、崩山——陶器、石器、三崁村——武秀才劉定山舊宅、六分村——植物愛碑、鐵砧山頂江山萬里碑及不倒翁石雕、鐵砧山下的許宅、土城廓子村——神秘洞、水美村——省農會觀光休閒牧場及古農具博物館、大東村——大甲東蛇窯、中山村〈番社〉的基督教訓練營地、外埔鄉農會位於永豐村——酪農乳品加工廠。
外埔鄉因自然環境特殊,土壤質地為後裏臺地之一部分,土壤大致可分為四類,紅壤、黏板岩非石灰性沖積土、砂質岩非石灰性新沖積土及老沖積土等四類,很適合農牧經營,農作産量多、品質好,遠近馳名。主要農特産品有稻米、花卉、葡萄、芋頭、馬鈴薯、高接梨、百香果,牧業有乳牛、肉豬、蛋雞等。
與大陸合作情況及規劃
臺灣農業生産技術較好,有完整的農業研究單位和技術推廣體系比較完善,屬於資本密集産業,而農業生産、儲運、加工等設備比較完善。但是,由於經營規模小,勞動力成本高,市場容量不大,加之農産品貿易自由化後進口農産品的衝擊,臺灣農業的發展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外埔鄉是傳統農業鄉鎮,農業從業人口多,工商業較少,為創造農産品的收益穩定,配合 2005年大陸對臺灣地區的水果實行貿易零關稅,針對大陸沿海高度發展之城市,銷售外埔鄉水果農特産,可為外埔鄉開創新市場,用以調節農特産品的生産彈性。為了能夠使雙方的農業貿易發展及時適應對方市場形勢的變化,目前外埔鄉宜與建立:
(一)農産品于大陸的銷售通路;
(二)農産品貿易相關組織之建立;
(三)農産市場訊息的交流平臺;
(四)市場流通資訊及市場價格變動訊息。期望雙方的相關業務單位能有機配合,可提供各自的相關農産品市場供求資訊,以便對方可以及時做出反應,從而在競爭中佔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