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 聞 | 視 頻 | 最新消息 | 三大議題 | 三大亮點
各方聲音 | 惠臺措施 | 圖 片 | 座談簡介 | 日程安排 | 朱家角鎮概況 | 兩岸農業交流20年
  首屆“兩岸鄉村座談”活動 -- 大陸

專家:兩岸農業合作空間發展大 新契機帶動轉型升級

時間:2009-04-16 08:4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玉林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已經3歲了,收穫不小,品種技術引進更快捷了。”

  “農業生産要有國際觀,兩岸同種同文化,應該鼓勵更多形式的充分合作。”

  這是廣西玉林市市委書記金湘軍和臺灣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葛錦昭日前在“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研討會”上的一番對話,引起了在座海峽兩岸農業界的近百位專家學者、企業人士的共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他們呼籲,海峽兩岸農業技術合作,步子還可以邁得再大些。

  抱團發展——

  兩岸農業合力共克時艱

  像玉林一樣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早已在大陸遍地開花,自1993年開始,福建、海南、山東、黑龍江、江蘇、上海、廣西等省市相繼設立了“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另外,福建、廣東、四川、山東、江蘇、湖北、雲南、重慶等省市,還先後設立海峽兩岸農民創業園。

  截至2008年底,在大陸投資的臺資農業企業已達5900多家,投資金額69億美元,其中在試驗區和創業園中投資的臺資農企佔81%,投資金額佔79%。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秘書長李永華表示,試驗區和創業園已成為兩岸農業合作的主要平臺。

  專家指出,兩岸農業技術交流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在範圍規模上有非常大的突破,不僅僅是種植業産品,同時擴展到養殖業産品、畜産品、水産品等等。但是從深度來看,臺灣在農業技術交流方面,還趨於保守。

  隨著去年11月海峽兩岸農業技術合作中心的成立,海峽兩岸農業技術合作從規模開始走向深度。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會長于永維介紹説,兩岸柑橘生産、糖業、水稻和玉米科技、漁業、畜牧業、産品行銷與市場經營管理等方面已經達成一系列交流和合作意向。

  專家認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不斷對農業生産造成衝擊,而大陸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建立起的多個功能齊全、相互銜接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既有助於臺灣農業人士在其間施展抱負,展現才華,更能拉近兩岸農業合作的距離,讓兩岸農業方面人才、技術等各種資源形成合力,抱團發展,共克時艱。

  新的契機——

  帶動兩岸農業轉型升級

  臺灣涉農企業大多是外銷導向型的,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大。未來臺灣農業的資金和技術必須到島外尋求新的發展空間,“臺灣農業今後的出路在大陸”,這業已成為臺灣業界的一種共識。

  長期以來,大陸的作物以産量高為優勢,而臺灣的作物以品質著稱,産量卻不高,這就使兩岸農業合作有了互利共贏的可能。臺灣高雄縣農會總幹事蕭漢俊表示:“臺灣民眾也希望能吃到臺灣所沒有的新疆哈密瓜和香梨等水果。”

  于永維告訴記者,兩岸均屬小農經營形態,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但各有所長。通過交流與合作,以精緻農業為主的臺灣農業,將以市場潛力大、消費水準不斷提高的大陸市場為依託,將大陸的農業資源、勞動力、科研成果與臺灣的資金、應用技術、農産品運銷等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既可促進兩岸調整農業結構,亦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兩岸農業因生産結構相同、貿易結構相似、國外市場相近所導致的惡性競爭,從而共同拓展世界農産品市場。

  臺灣屏東科技大學段兆麟教授指出,兩岸農業人士不應該只拘泥于大陸、臺灣兩岸市場的瓜分,更應該尋找雙方優勢的發力點,攜手走向國際市場。“來大陸投資的臺灣農業界人士也應更新觀念,逐步培養國際觀。”

編輯:邵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