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ECFA”時代應加強兩岸銀行業合作

時間:2011-07-14 14:35   來源:銀行家

  2010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簽署生效,為兩岸經濟合作和金融合作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我們認為,在後“ECFA”時代,兩岸銀行業應抓住機遇,強化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提升兩岸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攜手推動兩岸經濟健康發展。

  兩岸銀行業合作條件日漸成熟

  兩岸經貿往來發展迅速為兩岸銀行業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宏觀經濟調控得當,長期保持了國民經濟的高速健康發展,經濟總量日益龐大,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高速經濟增長環境與臺灣地區先期發展的優勢和經驗,促成長期以來兩岸經貿往來的迅速發展。兩岸經貿總額2000年為3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0%;2006年達到10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007年為1244億美元,同比增長15%。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兩岸貿易增速下降(同比增長僅為3.8%)、2009年出現負增長(-17.8%),但兩岸貿易規模依然保持在1000億美元以上。

  在兩岸貿易出現低增長和負增長的關鍵時期,通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在2010年6月29日,臺灣地區海基會的江丙坤董事長與大陸海協會的陳雲林會長共同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標誌著兩岸經濟關係進入制度化合作的新時代,將推動兩岸關係揭開新的歷史篇章。“ECFA”的實施,有利於逐步消除兩岸貿易往來和經濟合作中的壁壘與障礙,將開創兩岸經濟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格局,從而為兩岸銀行業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合作帶來新機遇。

  根據國家商務部公佈的數據,2010年大陸與臺灣地區貿易額為1454億美元,同比上升37%,其中,大陸對臺灣地區出口為297億美元,同比上升45%;自臺灣地區進口為1157億美元,同比上升35%。目前大陸是臺灣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同時臺灣地區是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第九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

  2010年1~12月大陸共批准臺商投資項目3072個,同比上升20%,實際使用臺資金額24.8億美元,同比上升31.7%。可以説,“中國大陸東南西北中,臺商企業遍地開花”。截至2010年12月底,大陸累計批准臺資企業項目8.3萬多個,實際利用臺資520億美元,在大陸累計吸收境外投資中佔5%,如果加上臺商對大陸的間接投資則超過900億美元,佔大陸吸引外資的9%。大陸是臺灣地區最大的海外投資地區。

  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穩步增長,2010年赴臺投資47家,金額1.37億美元。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累計已有63家,金額1.41億美元。

  2010年兩岸人員往來規模迅速擴大。臺灣地區居民來大陸514萬人次,同比增長14.64%。大陸居民赴臺163萬餘人次,同比增長69.6%,其中,赴臺旅遊的大陸居民約123萬人次,同比增長127.8%,大陸已成為臺灣地區旅遊業第一大客源地。

  另外,依據臺灣地區財政部門最近發佈的海關統計報告,2011年一季度臺灣地區進出口總額更是創歷史新高。該報告顯示,大陸依然是臺灣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臺灣地區2011年3月份對大陸及香港出口分別為76.6億美元和35.8億美元,合計佔臺灣地區出口總額的41.3%,遠高於位居第二位的美國(佔10.9%);在3月份進口方面,儘管因為地震和海嘯的因素而放緩增長,日本仍然是臺灣地區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佔總額的18.8%,來自大陸及香港的進口占總額的16.6%,排第二位。但臺灣地區3月份來自大陸的進口額達42.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猛增44.7%,接近來自日本的進口額。

  “ECFA”對兩岸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為兩岸銀行的業務發展與合作創造了更大的空間。大陸和臺灣地區的研究報告分別顯示,“ECFA”的簽訂對大陸和臺灣地區GDP貢獻率將分別達0.4個和1.7個百分點左右,並將推動就業率和貿易條件的不斷提升和優化,這將為兩岸銀行業的發展和合作創造比較好的外部條件。

  兩岸銀行業合作的制度障礙已經消除。2009年,《兩岸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即“MOU”)簽署並生效,2010年“ECFA”又把兩岸銀行業合作列入“早期收穫”清單。根據協議的相關安排,一方銀行可以申請在對岸設立代表處和分行,也可以通過參股對方銀行的方式進入當地金融市場,這為兩岸銀行業進入對方市場鋪平了道路,為兩岸銀行業的合作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難得機遇。

  兩岸銀行業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臺灣地區銀行業的優勢

  臺灣地區金融開放較早,市場化程度高。臺灣地區銀行業在經營管理、差別化服務、行銷能力、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值得大陸銀行學習,特別是在中小企業信貸、消費金融、財富管理、風險控制、金融控股公司管理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具有比較優勢。

  金融人才優勢。臺灣地區銀行業自上世紀90年代金融自由化以來,由於新銀行的不斷進入、新金融産品的豐富多彩以及先進的人力資源培育開發等原因,造就了大批高素質的金融人才。對此,我個人深有體會。2008年初,民生銀行從臺灣地區金融行業引入了三名從事“保理業務”的專家,這三名專業人才引進對民生銀行貿易金融業務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0年民生銀行貿易金融中間業務收入達到4億元人民幣,2011年第一季度又實現了2.62億元人民幣,其中“國際雙保理”在中國銀行界排名第二。

  産品設計開發優勢。臺灣地區銀行業産品豐富,服務産品貼近客戶需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據報道,前些年招商銀行選擇臺灣地區的“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合作開發了“一卡通”銀行卡,現在招商銀行的“一卡通”在國內非常有名,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臺灣地區銀行業在産品設計開發上具有比較優勢。

  行銷推廣能力強。臺灣地區銀行業體制先進,銀行管理者視野寬廣,注重企業形象,員工敬業、責任心強,客戶服務經驗豐富,具有很強的差別化服務手段和綜合化服務能力,臺灣地區銀行業因此具有較強的行銷推廣能力。

  對大陸臺資企業的金融服務具有先天優勢。目前,在大陸各地遍佈了8.3萬多家臺資企業。這些為數眾多的臺資企業與臺灣地區銀行業都具有一些歷史淵源,目前可能依然是臺灣地區銀行業的主要往來客戶,至少曾經是臺灣地區銀行業的往來客戶,相互之間比較熟悉,合作起來也比較順暢、默契。而且,這8萬多家臺資企業大多為中小企業,臺灣地區銀行業又恰好具有豐富的處理中小企業信貸的經驗。所以,臺灣地區銀行業在對大陸臺資企業的金融服務上具有先天優勢。

  大陸銀行業的優勢

  中國大陸經濟增長強勁,銀行業市場龐大,銀行發展空間大。眾所週知,上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使中國政府痛下決心對銀行業進行徹底改革,特別是中國銀監會成立以後開始的新一輪銀行業改革,成效十分顯著,在歷經了不良資産剝離、國家注資、股份制改造、引進戰略投資者、公開上市、重組農村金融、強化監管等過程後,中國銀行業整體面貌煥然一新,實現了質的飛躍。我們可以從2002年至2010年之間,中國大陸銀行業改革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管窺大陸銀行業的發展空間。

  資産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10年底,銀行業資産總額達到95.3萬億元,是2002年底的4倍,是2005年底的2.5倍。按資産規模計算的市場份額結構逐步優化,已經形成以大型商業銀行為主導,多種類型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序競爭、共同發展,協同為國民經濟提供多層次、多方面金融服務的銀行體系。

  資産品質明顯提高。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科學化解歷史積累風險的同時,積極有效地控制新增風險,實現了從高風險到風險可控的轉變。截至2010年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比例分別為4336億元和1.13%,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比例比2002年底減少1.9萬億元和下降22.5個百分點,比2005年底減少8506億元和下降7.8個百分點。

  資本實力和充足水準顯著提升。商業銀行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從2003年底的-2.98%,到2004年轉為正值,2005年為4.91%,2010年底提升為12.16%。尤其是近兩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信貸投放大幅增加、資本品質要求明顯提高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保持了2008年底的水準。資本充足率達標商業銀行從2003年的8家增加到2010年底的全部281家,達標銀行的資産佔商業銀行總資産的比重從0.6%上升到100%,商業銀行杠桿率在全球標準中處於安全區間。

  撥備水準不斷提高。主要商業銀行損失撥備缺口從2002年底的1.34萬億元下降到2005年的6274億元,2008年實現零撥備缺口。撥備覆蓋率從2002年底的6.7%提高到2005年底的24.8%,2010年底達到217.7%。截至2010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撥備餘額達到1.3萬億元,應對潛在損失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盈利水準明顯上升。銀行業金融機構稅後利潤從2002年的616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533億元,2010年達到8991億元。商業銀行資産收益率和資本收益率由2003年底的0.1%和3.0%,上升到2005年底的0.7%和15.6%,2010年底達到1.03%和17.5%。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大陸銀行業的表現可謂獨樹一幟。大陸銀行業近三年在利潤總額、利潤增長速度和資本回報率等方面在全球銀行業中名列前茅。

  總之,相對而言,臺灣地區銀行業在經營管理上具有比較優勢,而大陸銀行業有較強的資金實力、眾多的機構網點和龐大的客戶群體,在資産規模和市場前景上優於臺灣地區銀行業。通過合作,大陸銀行可以引入臺灣地區金融人才、金融産品及管理經驗,為大陸居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並在相互競爭中不斷優化大陸銀行業,提升國際競爭力;臺資銀行則可以發揮自身競爭優勢,與大陸銀行開展全方位合作,在服務大陸臺商的同時,充分享受大陸廣闊的金融市場空間和經濟高速發展的成果,逐步壯大臺灣地區銀行業的競爭實力。

  依據上述分析,我們認為,“ECFA”開創了兩岸經濟互動的新格局,極大地促進了兩岸貿易、投資和人員往來,密切了兩岸的經濟關係;而經濟紐帶增強正在呼籲兩岸銀行業合作,併為兩岸銀行業擴大了合作空間;兩岸銀行業各具特點、優勢互補,合作必然雙贏;“MOU”和“ECFA”又消除了兩岸銀行業合作的制度障礙,為兩岸銀行業正常化和規範化合作鋪平了道路。因此,兩岸銀行業合作可以説是蓄勢待發、前景非常廣闊。

  當前兩岸銀行業合作的方向與路徑

  長期以來,由於政策限制,兩岸銀行業直接的交往合作較少,存在“大經貿往來、小銀行合作”的不對稱局面,直到2010年,兩岸銀行業才步入實質性合作階段。正由於兩岸銀行業交往起步晚,相互之間不熟悉,加上兩岸銀行業發展水準、經營環境和監管政策的差異性,使兩岸銀行業合作也面臨挑戰,但總體來看機遇大於挑戰。因此,兩岸銀行業應牢牢把握機遇,精誠合作,並肩應對挑戰,以合作取代競爭,優勢互補,共創雙贏。下面,就當前兩岸銀行業合作的方向與路徑談幾點建議:

  加強兩岸銀行同業之間的人員交流。兩岸銀行業發展路徑、發展階段不同,在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中各有特色,因此,促進兩岸銀行之間的人員交流,相互考察,相互培訓,加強在銀行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內部控制、資産管理、消費金融、産品與服務創新、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科技開發等領域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也有利於互相了解,增進友誼,為兩岸銀行之間的深度合作創造機會和條件。

  兩岸銀行業宜先在大陸臺資企業金融服務上展開闔作。長期以來,儘管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十分重視臺資企業的融資問題,但由於臺資企業融資、銷售與結算多頭在外,無法與大陸銀行建立信用關係,雙方資訊不對稱,大陸銀行無法掌握資金的用途和流向,而且多數臺資企業規模小、缺乏有效抵押物,導致臺資企業融資困難。調查顯示,除了少數大型臺資企業融資渠道暢通外,絕大多數中小臺資企業存在“融資難”問題,其中有超過60%的臺資企業信貸需求無法得到現有銀行體系的有效支援與滿足。目前大陸已有8.3萬多家臺資企業,未來後“ECFA”時代,臺商在大陸的投資項目也將不斷增加。面對廣大臺資企業的“融資難”困局,臺灣地區銀行業可運用對大陸臺商金融服務上的比較優勢,大陸銀行可以利用自身眾多網點機構和資金實力,雙方應首先採取多種有效方式,在大陸臺資企業金融服務上攜手合作,共同化解臺資企業融資困局,支援大陸臺資企業産業升級換代與發展壯大。

  逐步拓展兩岸銀行同業之間的業務合作領域。為適應兩岸經貿與人員往來發展的客觀需要,兩岸銀行之間應先行簽署雙方或多方的戰略合作協議,靈活採取多種方式,不斷拓展兩岸銀行同業之間的業務合作領域,逐步加強在中小企業貸款、貿易融資業務、貨幣結算與清算、項目融資、銀團貸款、外匯業務、出口信貸、銀行卡業務、資訊交換與諮詢等領域的合作,充分發揮雙方銀行各自優勢,實現資訊共用,為雙方銀行客戶提供更好的全方位服務。

  我認為,未來兩岸銀行業在“私人財富管理”和“小型企業信貸”領域中合作潛力巨大。

  據報道,截至2010年底,中國大陸千萬富豪人數已達96萬人,比上年增長9.7%,其中,億萬富豪6萬人,比上年增長9.1%。也就是説,大陸每1400人中就有一名千萬級富豪,而且富豪人數增長較快。臺灣地區銀行業私人銀行業務經驗豐富,産品豐富,私人財富管理的水準較高,未來兩岸銀行應加強這一領域業務的深度合作。

  目前大陸有3600萬戶小型企業,這些小型企業産值佔全部企業産值的35.2%,利潤佔比為27.7%,就業佔比為44.1%,但貸款只佔全部企業貸款的18.9%。臺灣地區銀行業長期以來具有處理中小型企業信貸的技術和能力,大陸銀行具有豐富的客戶資源,如果能加強在小型企業信貸領域的合作,則兩岸銀行業務合作的前景就十分廣闊。

  穩步促進兩岸銀行機構進入對方市場。目前兩岸銀行業市場相互開放剛剛步入實質性合作階段。依據中國銀監會發佈的報告,2010年首次批准6家臺資銀行在大陸籌建分行,同時,三家大陸銀行2010年首次獲得臺灣地區金融監管機構批准在臺設立了代表處。目前兩岸有許多銀行都急切盼望早日進入對方市場,相對而言,臺灣地區銀行業對進入大陸市場更加積極踴躍。大陸銀行業市場廣闊,發展潛力大,特別是中西部發展戰略、振興東北工業基地戰略以及大力發展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政策,為臺灣地區銀行業進入大陸市場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據報道,目前匯豐銀行先後在大陸設立了10家村鎮銀行,花旗銀行在大陸農村地區開設了4家貸款公司)。海峽兩岸是同胞兄弟,因此今後兩岸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比如實行“超外資待遇”、降低準入門檻等,穩步促進銀行業市場互相開放,鼓勵符合條件的銀行進入對方市場設立機構、開展業務,推動實施本土化經營策略,這將有利於增強兩岸銀行業金融服務功能和整體競爭力,有利於促進兩岸經貿關係的快速發展,造福兩岸人民。

  在條件成熟時促進兩岸銀行開展股權資本合作。目前大陸地區有360家外資銀行的營業機構,其中44家外國銀行分行、35家外資法人銀行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顯然,臺灣地區銀行業在大陸開設分支機構已經失去先機,儘管大陸有為數眾多的臺商企業可作為臺資銀行目標客戶群,但初登大陸的臺資銀行必然要面臨其他外資銀行和大陸銀行的激烈競爭,難免經營困難;大陸在臺灣地區投資起步晚,企業少,大陸銀行在臺灣地區目標客戶不足,因此將來到臺灣地區設立機構的大陸銀行可能面臨比臺資銀行更大的經營難題。鋻於這種局面,我個人認為,在條件成熟時鼓勵兩岸銀行之間互為戰略投資者,交叉持股,實施資本合作,通過股權資本紐帶,可能更有利於兩岸銀行之間的人員交流與業務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加強兩岸金融監管政策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加強兩岸金融監管部門經常性相互交流溝通,定期共同探討金融監管中兩難矛盾的解決途徑以及應對危機的監管政策,協作解決兩岸銀行業之間合作面臨的各種問題,建立健全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共同推進審慎性監管原則,非常時期統一監管行動、共用監管資訊,防止監管漏洞,共同提高兩岸銀行業的監管水準,促進兩岸銀行業健康發展。

  (作者係中國民生銀行董事長)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