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推動兩岸經貿新格局

時間:2012-05-28 08:34   來源:半月談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實施一年多來,成效顯著,不僅對增強臺灣經濟競爭力、促進島內就業、造福島內基層民眾發揮積極作用,而且對推動兩岸經貿形成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格局,為兩岸攜手參與國際競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有力支撐。

  ECFA效應惠及臺灣民眾

  雖然已在福州紮根十餘年,但是臺商黃國洲過去只是將大陸視為生産加工基地。他的福建泰興紡織有限公司主要生産出口的紡織品。和許多臺商一樣,黃國洲一直以代工生産模式經營企業:從歐洲接單,再從臺灣進口原材料,到大陸生産,然後銷往歐洲。“經營模式很簡單,利潤也不高,兩年多前金融危機一來,訂單立刻縮水20%,那一年企業差點撐不下去。”黃國洲説。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開始思索企業如何從代工模式轉型,ECFA簽署以後,企業轉型之路變得清晰起來——轉內銷,把大陸從加工廠變成銷售市場。”黃國洲告訴記者。

  黃國洲第一次將開拓市場的目光投向了大陸。“以前臺灣紡織品原材料進入大陸的關稅,根據産品類別的不同,大約在5%~30%之間;而ECFA實施之後,紡織産品的關稅大都降到了10%以下。”黃國洲説。

  ECFA後關稅門檻降低,使原本出口歐洲的紡織品在大陸市場變得有競爭力,也給黃國洲帶來了轉型的機遇。黃國洲表示,未來5年企業的規劃就是佈局大陸市場,今年的計劃是擴大産能,針對大陸市場設立研發設計中心。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碧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黃國洲這種代工模式曾經是多數加工貿易臺企的生存模式。ECFA的簽署為臺企創造了一個解困轉型的機會。

  ECFA拆除了兩岸貿易障礙,削減了關稅的束縛,增強了臺商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使臺商更願意聚焦在大陸市場,通過垂直或水準生産分工、合作發展品牌、合作制定標準等方式,走出為西方國家代工生産、賺取微薄利潤的困境,推動臺灣産業的轉型。

  除了大陸臺商,ECFA還為臺灣中小企業提供了商機。ECFA貨物貿易早期收穫清單中,大陸承諾對臺灣降稅産品的近一半屬於傳統産業和中小企業,這些産品將因早收清單的實施而獲得平均10%以上的關稅降幅。

  經營閩臺小商品貿易的鄭植升在ECFA實施後找到了商機,他在廈門經營一家名叫“臺思味”的臺灣商品專營店,專門銷售臺灣食品、酒類、茶葉、日用品等小商品,最近他和幾位同行正在廈門籌劃建“ECFA商品一條街”。

  “今年上半年不論是批發店還是專營門市店,銷售得好的幾乎都是納入ECFA清單的商品。”鄭植升説,雖然只有一部分商品納入ECFA清單,但這初現端倪的增長已經讓他看到了ECFA的巨大“紅利”。

  同時,鄭植升開始發展臺灣商品網路團購。除了自己經營網店,他還挑選了幾十個網路分銷商。通過實體店加網路銷售模式,鄭植升最多一個月賣了1000多箱臺灣竹炭花生。而這樣的業績,在鄭植升看來,僅僅是ECFA紅利的開始。

  看準了ECFA實施後的市場,鄭植升去年註冊了自己的品牌,到臺灣島內委託廠商代工生産相關産品。他指著貨架上的貼著“臺思味”商標的飲料對記者説:“以前是臺商在大陸生産,出口歐美,現在是兩岸廠商合作開拓大陸市場、打造品牌、經行銷售網路,這可能是ECFA時代兩岸合作的新模式。”

  臺灣經濟主管部門的調查數據表明,ECFA實施以來,僅臺灣製造業潛在的中小企業受益者就有7.9萬家,涉及86萬從業人員。

  ECFA後臺灣早收清單産品原産地證書利用率穩步增加。在已知獲得原産地證書且過去3年對大陸曾出口過早收清單産品的臺灣廠商中,超過八成是中小企業。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