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蕉農感謝ECFA零關稅帶來福祉

時間:2012-04-06 09:49   來源:新華網

  香蕉,因價格便宜,産量高,在臺灣水果中算是平凡的一類。然而,在高雄旗山區卻有一群人始終沒有放棄對香蕉的厚愛,不斷發展壯大著香蕉産業。為此,正在臺灣參訪的四川省政協主席陶武先特地利用半天行程趕赴旗山區香蕉産地考察。

  旗山鎮位於高雄縣楠梓仙溪溪谷中,溪水清澈、氣候溫暖適度,是全臺最佳的香蕉生産環境,鎮中農田幾乎全是香蕉園。

  高雄旗山果菜運銷合作社成立於1989年,由當地資深果農郭文明創辦。合作社社長郭文明此時正在山東省洽談銷售事宜,他“子承父業”的一對兒女接待了大陸參訪團。

  “去年臺灣香蕉遭遇滯銷,價格下滑,山東省第一時間簽下5500公噸訂單。今年已出10貨櫃到山東,父親此次到山東洽談後續銷售事宜,大概會帶回300公噸的訂單。”郭文明的女兒郭羽荃説,大連、北京、上海、廈門等地也都前來採購,“感謝大陸為臺灣蕉農解了燃眉之急”。

  如今,銷往大陸的香蕉量不斷成長,已經佔旗山香蕉外銷量的30%。郭羽荃説,這其中,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立下大功,臺灣香蕉出口大陸關稅從過去的15%逐步下降到今年的零關稅。

  ECFA今年元旦起進入第二階段降稅,臺灣鮮蘭花、香蕉、柳橙等16項農産品登陸關稅降為零,火龍果、生鮮烏魚蛋兩項農産品的關稅由10%降到5%,為臺灣農産品銷往大陸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這對於合作社的經營,以及農民的收益來説都是重大福祉,”郭羽荃回憶去年山東採購滯銷香蕉時,當地蕉農鳴放鞭炮、頻頻鼓掌致謝的感人場景。

  2005年開始,臺灣香蕉開放進出口,旗山果菜運銷合作社的香蕉生産結束了“相對壟斷”的地位,開始面臨來自市場的競爭。“因應這種變化,我們更新了廠房,設立包裝場,將貨櫃車直接帶入産地,避免發生運送過程所造成的擦壓傷導致外觀受損。”郭羽荃説。

  旗山香蕉每年外銷150多萬箱,總金額達到1億多元新台幣。針對外銷香蕉,這裡制定出完整的作業標準。在收割時就要遴選出優質産品,隨後經過“房分”除掉受傷、變形香蕉,貨車上棉被覆蓋香蕉送到集貨場,再根據出口規定進行重量分級,然後洗凈、稱重(每箱12公斤),以高壓風槍乾燥,裝箱,預冷,裝櫃,檢疫,進港口。每一個流程都有細化的要求。

  郭泰呈引領大家走進低溫冷藏庫參觀。“一定要保證在收割後6小時進入13.5到14攝氏度的預冷庫進行預冷。裝櫃時堆疊箱數不能超過10箱。”他説,這些細節都會影響最終到消費者手中的産品品質。

  在集貨場,不少女工正忙碌于洗凈、稱重、乾燥等作業流程。陶武先詢問她們每天工作的時間,收入等。一位張李氏説,每天從上午8點到下午5點,每小時能收入100多元新台幣,比較滿意。

  在香蕉田裏,蕉農張慶能感謝著大陸對旗山香蕉的大量收購,“蕉農再也不用擔心沒有銷路”。

  陶武先詢問運銷合作社人員,如何讓蕉農有多一些利潤,更多照顧蕉農的生活。郭羽荃説,合作社現在有300名果農,每箱外銷香蕉收益大概是40元新台幣,都會分給大家,共同獲利。

  “在臺灣走基層,實地了解臺灣果農、合作社的生産運銷情況,這些經驗對於大陸果農也有啟示。”陶武先告訴新華社記者,兩岸民間應加深了解,真正走近對方;政策要進一步“落地”,優勢互補,實現共贏,造福人民。(記者 任沁沁 張承志 邵燕輝)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