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學生參訪秦兵馬俑博物館和西安事變紀念館

時間:2011-07-11 11:12   來源:台灣網

  2011年7月3日,“絲路之旅”——兩岸青年學生追尋歷史足跡系列活動全體成員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前合影。(台灣網 楊永青 攝)

  台灣網7月4日蘭州消息 近30名兩岸青年學生於昨日在西安交流參訪,他們參觀了號稱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西安事變紀念館和碑林博物館,不僅重溫歷史知識、了解真相,更加深了溝通與共識。

  重溫歷史 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性博物館,目前有一、二、三號三個坑。其中一號坑規模最大,呈長方形,是一個以戰車和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目前已清理出1000多個真人大小、造型逼真的陶俑。這裡好似一個2000年前的古代大軍陣,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雄偉,勢不可擋,剎那間,會讓人感覺歷史距離的消失,被一種神秘的力量帶進喊殺震天、戰車嘶鳴的古戰場,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兵馬俑的塑造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髮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裡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真可謂千人千面,無一相同。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準,使兩岸學子們驚嘆不已。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有統一中國的偉業,亦有焚書坑儒的罪行,關於這位皇帝的功與過,到訪的兩岸學生們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他們通過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深入地探討,不僅重溫了歷史知識,更加強了溝通與了解。

  了解真相 到訪西安事變紀念館

  西安事變紀念館是以“西安事變”重要舊址張學良公館、楊虎城止園別墅為基礎而建立的遺址性博物館。在此,兩岸青年學生們觀看了“西安事變史實陳列”。陳列所展示的內容和史料全面,利用照片、文件等實物資料為佐證,用事實闡述了事件的發展過程,讓同學們清晰地了解了那段歷史。

  1936年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逮捕了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蔣介石,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産黨主張和平解決,以粉碎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親日派的陰謀,促成國共合作,團結抗日。12月17日,周恩來受中共中央委託,率領中共代表團赴西安同張、楊協商,與蔣介石談判,迫使他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實現了由內戰到抗戰的轉變,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

  當講解員講述張學良將軍當年面對學生請願團的疾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以生命為擔保許諾一定會給他們答覆的那一幕時,現場氣氛十分凝重,兩岸學子們也受到了很大的感染,同為張學良富有民族大義的舉動所感動。參觀結束時臺灣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一年級的傅揚説:“我當時心潮澎湃,在那一刻也恨不得高聲吶喊,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起將日寇趕出去。”

  同學們一行已於今日抵達蘭州,從明日起正式開始絲綢之路的探訪。他們將一路向西,途經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雅丹等河西走廊的重要城市。兩岸的青年學子們將跟隨歷史的腳步,共同走過絲綢之路,一起觀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尋找昔日駝隊的身影。

  由台灣網和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共同舉辦的追尋歷史足跡系列活動是“兩岸同心 我們同行——兩岸萬名青少年大型交流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 楊永青)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