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之旅記:追尋歷史足跡是最好的記錄方式

時間:2011-07-12 09:52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7月11日西安消息 “追尋歷史足跡”——兩岸及港澳青年學生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系列活動之絲路之旅於今天全部結束,來訪的21名臺灣青年學生攜帶著陜西、甘肅兩省所給予的厚重歷史文化“大禮”踏上回程。

  絲綢之路是我國以絲綢文化闖開的一條中心通道。它的起點是今天的西安,穿過河西走廊至敦煌,再分南北二路,最終抵達中西亞西域諸國。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僅使天山南北地區與內地聯為一體,而且使中原同西域以及更遠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繫日益密切,佛教和佛教藝術也經中亞傳到西域,然後再向東土傳播。絲綢之路從而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跡:古城、古墓、長城、寺院和石窟。

  懷揣著對神秘絲綢之路的嚮往,由臺灣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所率領的臺灣青年學生參訪團一行于2日抵達西安,他們和5名清華大學的大陸學生一起向西行進,直至雅丹。他們途經西安、蘭州、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和雅丹,共參訪了秦始皇兵馬俑、西安事變紀念館、雷臺漢墓、張掖大佛寺、泉湖公園、嘉峪關城樓、懸壁長城、莫高石窟和魔鬼城等地,這期間還和蘭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學生座談交流。

  絲綢之路美麗、深厚、廣袤

  主修英國語文學的施舜翔來自臺灣政治大學,他更加關注文物、遺跡背後的故事,雷臺漢墓失竊時留下的痕跡、莫高窟壁畫上栩栩如生的飛天圖案、藏經洞等等與之有關飽含生命力的故事等都讓他印象深刻。他是團隊中的開心果,時不時傳出歡快的笑聲,將大家感染。他將在鳴沙山上騎駱駝描述為一次強烈的感官刺激:“駱駝的律動、迎面而來的風沙、駱駝身上的味道、走過的每一個印記,這所有的一切都將我的靈魂喚醒,和駱駝融為一體。”他將向喜歡冒險的朋友推薦此行的歷程和大漠風光,而向喜歡歷史的朋友推薦各個朝代的歷史文化。他用美麗、深厚、廣袤總結了本次參訪之旅,“絲綢之路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廣袤遼闊的地域,而這途中所看到先人巧奪天工的傑出作品、大漠風光是美麗動人的”。

  追尋歷史足跡是一種記錄方式

  呂宥萱的祖輩從清朝時就移民到臺灣,她對於絲綢之路的了解僅限于書本,若非親眼看到,絕體會不到大漠的那種空曠和遼闊。在她的家鄉埔裏,一群當年跟隨國民黨去臺的老兵,為了懷念故鄉雲南,修建了清境農場和雲南博物館,他們至今仍然供奉雲南的祖先,農場的飲食、佈置、節日也都具有雲南特色。“此行到大陸來走一遭,我更能體會到那些老兵的思鄉之情,大漠雖荒涼,卻讓人想念,更何況所出生的故鄉,那會讓人更加想念”呂宥萱説。

  為了便於記錄保存,來自暨南大學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她此行帶來了軌跡記錄器。該機器接收的衛星信號自動記錄下她走過的地點、時間、經緯度,資料上傳到google map時會自動形成路線圖,她隨後上傳的圖片將按照時間自動關聯到所走過的地方,就形成了一張豐富的出行表,清晰地記錄了此行的全過程。呂宥萱説,“我這麼做是為了便於朋友清楚地看到我的出行情況,他們看到我所拍的圖片,會自己決定要不要來看看。”

  記錄是一種方式,當下可以讓別人了解在我們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歷史遺跡也許未來就看不到了,那時候子孫就可以查詢我們的記錄。呂宥萱説,“追尋歷史的足跡是最好的記錄方式,意義更加重大,不僅可供我們自己對照實際更好地解歷史,這也是分享給後代子孫的寶貴財富。”

  她此行也在收集郵戳,共寄了四張明信片回臺灣。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