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漁水利界人士滬浙參訪:期盼深化合作擴大雙贏

時間:2009-11-08 08:18   來源:新華網
  6日至7日,前來大陸參加兩岸農漁水利合作交流會的近百位臺灣代表分別在上海、浙江進行參訪。期間,他們紛紛表示,兩岸農漁水利領域的合作空間廣、潛力大,期望持續深化合作,不斷擴大雙贏。

    此次由兩岸農漁水利領域的民間團體主辦,中共中央臺辦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與親民黨中央黨部政策研究中心指導的兩岸農漁水利合作交流會,將就兩岸在農業、漁業、水利及防災、救災等領域的合作進行探討。帶著備受基層民眾關心的這些議題,臺灣代表在先期的參訪、座談中“提前”透露了他們的諸多盼望,這也“預熱”了將於8日在寧波召開的全體大會。

    一盼:拓展兩岸農業合作空間

    在滬、浙期間,臺灣代表分別前往上海西郊國際農産品交易中心臺灣展館、崇明綠華鎮華西村、慈溪大橋生態農莊參觀。有感於大陸農村的變化和大陸農産品市場的發展,來自臺灣農業界的人士表達了在既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兩岸農業合作空間的願望。

    來自臺灣“水果之鄉”臺南縣的縣農會總幹事吳正仁説,大陸對多種臺灣蔬果實行零關稅進口措施後,臺南縣受惠很大。大陸的惠臺政策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大家希望生産出更多優質水果銷往大陸市場。

    吳正仁表示,此行的另一個目的是考察大陸的生態觀光農業。他説,臺南縣發展觀光農業已積累一定經驗,自己很想看看大陸在這方面的發展現狀,並尋找可以進行合作的商機。

    臺灣農業專家蔡勝佳博士一直關注兩岸農業合作的推進。他在參觀即將投入營運的上海西郊國際農産品交易中心臺灣展館時表示,臺灣農産品交易平臺的建設非常重要,使物流、資金流更順暢、便捷,是臺灣農産品進一步打開大陸市場的必要條件。

    蔡勝佳表示,近年來臺灣農産品在大陸的銷量不斷擴大,未來還有更大發展空間,希望兩岸就農業合作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尤其是儘快針對農産品檢驗檢疫進行協商,以加快鮮活農産品的通關速度。同時,希望兩岸就農業合作問題構建整體性的框架協議,保障兩岸農業合作的健康有序發展。

    臺灣傑翔漁業公司董事長特別助理陳宗民提出,兩岸在農業人才培養方面應探索更大的合作空間,更好地結合兩岸在農業教育領域的各自優勢。

  二盼:兩岸漁業共創“耕海”美景

    參與此次交流活動的臺灣代表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漁業界,他們普遍表現出對開拓大陸市場、加快兩岸漁業合作的迫切願望。

    “大陸的市場這麼大,我們正計劃把更多更好的烏魚子銷售到大陸。”臺灣雲林縣口湖鄉的烏魚子産銷大戶何金山對記者説。陳宗民提出,臺灣漁業産品外銷過去以日韓為主,大陸將是未來最大的目標市場。

    臺灣省漁會理事長黃一成認為,兩岸在遠洋捕撈和近海養殖兩方面都可以開展長效合作,兩岸業者合作開發大陸市場以至世界市場,將獲得可觀的經濟利潤,而且“早合作,就能早收穫”。

    臺灣區遠洋鰹鮪網漁船漁類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蔡欣霖提出建議:大陸可運用臺灣先進的捕撈技術和成功經驗,引進、打造更先進的漁船,建立遠洋漁業基地;同時,憑藉兩岸的雄厚資金,可成立合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

    他認為,兩岸應以共同維護漁業資源為前提推動合作,共同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海洋災害和海水養殖病害研究、兩岸漁業資源整合等方面的工作,使兩岸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兩岸漁業發展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應攜手共創耕海牧田的美好前景。”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教授鄭火元説。

    三盼:水利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水利合作願景”,是此次交流會四項議題之一。在7日召開的兩岸農漁水利合作交流會上海座談會上,兩岸水利專家不謀而合地提出,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兩岸應加快推動水利交流合作,構建互動平臺,造福兩岸同胞。

    臺灣大學土木係教授李鴻源認為,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傳統農村也面臨轉型,這與臺灣曾經走過的路有不少相似之處,臺灣在發展水利、治理污水等方面累積的經驗及教訓,可供大陸借鑒。更重要的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水資源保護、推進生態建設等,是兩岸水利界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雙方應在這些領域加強合作,分享成果。

    他建議,兩岸在繼續促進水利科技交流的基礎上,可探索構建包括科技界、産業界在內的兩岸水利合作平臺,攜手發展。

    李鴻源的觀點得到了上海市水務局副總工程師胡欣的回應。胡欣提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凸顯,節能減排、節約水資源、控制地下水流失導致的地面沉降、防治土地鹽鹼化等,是上海與臺灣面臨的共同挑戰。兩岸可以就應對海平面上升共同開展戰略研究,在防汛、防治鹹潮等領域加強戰略合作。

    防災救災也是此次與會人士關注的課題之一。高雄縣美濃鎮農會總幹事鐘清輝表示,此行最希望了解和學習大陸沿海地區在農業自然災害應變方面的相關措施。

    他説:“‘莫拉克’颱風災害使臺灣中南部遭受很大損失,我知道大陸沿海地區每年也頻受颱風襲擊。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兩岸有很多值得交流、借鑒的地方。”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