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道路”既在國內熱議,也吸引著外界的目光。金融危機後,國際學術界有許多人討論 “西方能否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學到什麼”的問題。在越來越多人探尋“中國道路”世界意義的背景下,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會否在這方面形成聚焦?
講“道路”比講“模式”更符合我們的主張
記者:2004年5月,英國著名思想庫倫敦外交政策中心發表拉莫題為“北京共識”的研究報告,中國模式開始受到世界關注。本屆論壇以“中國道路”為主線,舉行了3場圓桌會議、8個專題。為何論壇聚焦“中國道路”而不是“中國模式”?
王戰: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我有幸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講話進一步闡述了“中國夢”的深刻內涵,並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要走“中國道路”。與此同時,“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也是國內外學界的關注熱點,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都能從“中國道路”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的旨趣和領域。所以,“中國道路”問題,既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有高度的理論價值和國際比較意義。
通常認為,所謂模式是有理論基礎、相對固化的、可推廣的一套體系,而“中國道路”是根據中國的國情、特點、發展階段等通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條發展路徑,它並非僵化停滯不動的,而是不斷完善的。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在國家建設尤其是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有些做法可以被其他國家所借鑒,但不能作為一套模式照搬或完全輸出,我們也不主張模式輸出。講“中國道路”比講“中國模式”更符合我們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