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促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白淑湘

時間:2012-06-11 14:15   來源:統一論壇

  説起芭蕾藝術在中國老百姓心中的印象,很多人都會回答,芭蕾就是《天鵝湖》;説到《天鵝湖》,永遠也繞不過一位主角,她就是現任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白淑湘。是她,放飛了新中國第一隻“白天鵝”;是她,在《天鵝湖》之後,又使中國芭蕾舞《紅色娘子軍》的“吳瓊花”形象深入人心;也是她,親歷並參與了海峽兩岸第一次芭蕾舞藝術交流。如今,她已年屆七旬,但優雅的舉止和親切的談吐,無不顯示出一位芭蕾藝術家的高貴氣質。近日,我們就有關中國芭蕾舞藝術發展和兩岸文化交流問題採訪了她。

  幾經波折的赴臺交流

  在談及兩岸舞蹈藝術和芭蕾舞交流時,白淑湘説,目前,兩岸文化交流交往日益熱絡,呈現多渠道、全方位的大交流局面,這種局面來之不易,而中國芭蕾舞團是較早開啟兩岸文化交流的團體之一。白淑湘饒有興致地向我們講述了她所親歷的兩岸舞蹈藝術交流歷程。

  1992年9月,中央芭蕾舞團一行150人應臺灣新象公司的邀請,赴寶島臺灣進行為期近20天的演出。“中央芭蕾舞團是祖國大陸第一個訪問臺灣的大型藝術團體,我們希望通過演出促進兩岸藝術表演團體的雙向交流。”憶及當初赴臺的情形,白淑湘仍然感慨萬分。

  中央芭蕾舞團訪台巡迴演出的陣容十分龐大,有65位舞蹈演員、57位交響樂成員及16人的舞臺技術組。團長李承祥所率領的第一批團隊先行赴臺,副團長蔣祖慧率領的主要演員第二批出發,而白淑湘率領的140余人最後出發。

  “你無法想像140多號人過關的場面會如何地麻煩。因為當時的香港政府規定,第一次到香港的內地人士一定要從羅湖入境,不能直飛香港,所以過程才會如此繁複。另外,臺灣入境主管單位也規定,大陸人士必須取得第三地區的簽證,才能入境臺灣”。

  白淑湘清楚地記得,她們清晨六點即離開家門,從廣州坐火車到深圳,填了一大堆表格後再去羅湖排隊,到香港時天已黑了,她們只能第二天飛往臺北。

  出臺北機場後,白淑湘一行就直奔記者會現場,但擁擠的臺北交通讓他們仍然遲到了近一個鐘頭。“我們到達後,就被守候已久的記者們包圍,本來有些人想要先換好演出服才讓記者拍照,但時間已來不及,只好著便裝,依記者的要求,擺出各種舞蹈動作”。

  “其實,我們早在四年前就與臺灣新象公司開始策劃這樣的交流,”白淑湘説,“手續的複雜和時間的延遲絲毫沒有影響她們赴臺時的興奮心情。因為這是兩岸隔絕以來的首次舞蹈藝術交流,我們對寶島充滿了好奇”。

  “一想到將與臺灣同胞見面,我們就非常興奮、激動,但是一路經過的各種關卡,一道道手續,又使我們很擔心大隊人馬能否順利來臺。如果那時臺灣和祖國大陸能夠像現在這樣直航,我們就不必這麼千辛萬苦地趕路了。”白淑湘感慨地説。

  “可以説,中央芭蕾舞團的赴臺演出是讓寶島觀眾第一次觀看中國人自己的大型芭蕾舞劇,當時我們走遍了臺北、高雄、臺南、臺中,表演了經典芭蕾名作《天鵝湖》全劇和具有濃郁中國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劇《祝福》、《林黛玉》、《紫氣東來》,獲得極大成功。”白淑湘自豪地説,“我們赴臺演出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從當時的效果來看,我們成功了。臺灣同胞很歡迎我們,無論我們到哪演出、出現在哪,他們都很熱情。”回憶首次赴臺的情景,白淑湘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一個個溫馨畫面:演出期間,場內座無虛席;演出結束,總有許多人爭先恐後地來後臺“送禮”;外出打車、購物,對方只要聽説我們是祖國大陸來的,則拒不收費……

  白淑湘特別談到,芭蕾舞藝術雖然是舶來品,但是由於藝術的無國界性,特別是由於芭蕾藝術到了中國以後,由中國人來演繹,加入了中國元素,得到了創新和發展,成為中國藝術殿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是中華文化的共同繼承者和發揚者,有著相同的歷史、人文背景和傳承,所以中央芭蕾舞團的演出才能在臺灣引起極大反響,受到熱烈歡迎,在臺灣民眾中産生強烈共鳴。同時,白淑湘也深深感受到了,臺灣民眾發自內心地為祖國大陸舞蹈家在藝術上的成功感到驕傲和自豪。

  親切溫馨的尋親之旅

  對於兩岸文化藝術交流的進程,白淑湘説,兩岸只要不斷加強直接溝通和雙向交流,隔閡就一定會化解。“同胞之情,情同骨肉”,中央芭蕾舞團一行赴臺可以説是到臺灣“探親”。20年過去了,白淑湘依然忘不了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吳靜吉在致歡迎詞時的情形:他突然宣佈自己在“中芭”找到了失散了43年的妹妹吳靜姝,這引起了舉座驚喜。但幽默的吳靜吉接著説:“雖然我們倆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不過,站在大中華的角度來説,我們都是一家人。”此語引來全場大笑,更增添了幾分酒會的歡愉氣氛。

  當然,真實感人的場景更多。交流團團長李承祥與他二姐李書華闊別了43年,第一次在臺灣相見;“琉璃工房”的女主人楊惠珊與在中央芭蕾舞團擔任小提琴演奏的大哥楊震,也是首次在臺灣相聚;白淑湘自己,也在寶島找到了師出同門的臺灣舞蹈編導劉鳳學博士。交流中,白淑湘特別轉達了有關方面對新古典舞團來祖國大陸演出的態度,歡迎劉鳳學率團與祖國大陸藝術界人士進行交流。後來,新古典舞團真的來到北京的保利大廈演出了。之後,臺灣“雲門舞集”舞蹈團帶來了林懷民的舞劇《薪傳》,受到北京觀眾的熱烈歡迎。交流團的許多團員都有親人在臺灣,這次赴臺可説是親人團聚的好機會。白淑湘打趣地説,“新象”可以考慮成立“兩岸探親服務處”了。

  難以忘懷的少帥禮物

  回想20年前的赴臺交流,在白淑湘的心靈深處,總忘不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她父親白純義的上級,更是她一直仰慕的前輩長者——前東北軍少帥張學良將軍。

  “還記得我們《天鵝湖》開演之前,我在臺灣中華語文研習所董事長何景賢先生的陪同下,前往北投拜謁了張伯伯。”説到這裡,白淑湘的眼睛似乎有些濕潤起來。“父親原本在東北大學擔任法律系教授,曾是張學良將軍的舊部,擔任財務方面的專員。”帶著東北家鄉的問候,白淑湘見到了張學良夫婦,了卻了她訪問臺灣最大的一樁心願。

  92歲高齡的張學良其時雖患有重聽和骨刺,仍然堅持與白淑湘嘮家常半個多小時,白淑湘驚嘆于老人驚人的記憶力。白淑湘説,“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我們沒有任何生疏隔閡的感覺。”白淑湘在向張學良將軍轉達家鄉故舊的想念之情時,帶去了民革中央前副主席張廉雲女士(張治中女兒)的家信及黃埔軍校同學會前副會長、原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高存信的書信,希望他能抽空回祖國大陸看看。張學良告訴她,現在他眼睛不好,看東西只見輪廓,以後看情形再説吧。

  跟張學良談起芭蕾舞時,白淑湘發現張學良的目光突然閃亮起來,“60年前,我就在哈爾濱觀賞過《天鵝湖》。”“張伯伯,這次的芭蕾舞蹈和那次不同,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舞蹈”,白淑湘再次邀請他觀賞中央芭蕾舞團在臺灣的演出。遺憾的是,張學良因骨刺,加上聽力和視力已經不是很好,最終沒有去成……

  臨走時,白淑湘送給張學良一幅自作的“仙鶴圖”及一幅自繪的水墨荷花寫意畫,並送給其夫人一件高級絲緞手繪睡衣。宗教信仰虔誠的張學良夫婦對於白淑湘的訪問很高興。他們對白淑湘説:“今天的會面是上帝安排的。”臨別時,他們也送給她一套四冊的小書《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大使命》,以及張學良以筆名周顯華所著的一本書。

  聽了白淑湘動情回憶20年前的那次赴臺演出,我們都深深感到,一次看似普通的芭蕾舞演出,卻在島內引起了轟動,充分體現了兩岸一家的親情和共同的歷史文化傳承。

  談到目前兩岸的文化藝術交流,白淑湘説,現在,兩岸文化交流形式多樣,內容也比較豐富,除芭蕾舞之外,其他的舞蹈表現形式以及話劇、書畫、京劇,甚至歌仔戲、晉劇、秦腔等地方戲曲的交流也都比較頻繁,希望我們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方面,進一步深化交流、交往、合作,為繁榮和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振興中華民族做出自己的貢獻。

  如今的芭蕾舞臺上雖然不見了白淑湘深情的舞姿和靈巧的舞步,但她在擔任多項社會職務的過程中,在更廣闊的社會舞臺上,發揮自身的優勢,在為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奔走著、忙碌著、奉獻著。

  相關連結:

  芭蕾,歐洲古典舞蹈,由法語ballet音譯而來。芭蕾舞孕育于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十七世紀後半葉開始在法國發展流行並逐漸職業化,在不斷革新中風靡世界。芭蕾舞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即女演員表演時以腳尖點地,故又稱腳尖舞。其代表作品有《天鵝湖》、《仙女》、《吉賽爾》、《希爾維婭》等。

  1952年,為慶祝中蘇友好條約簽訂一週年,蘇聯藝術代表團來華演出。蘇聯芭蕾女皇烏蘭諾娃表演了以肖邦、舒曼的音樂編排的小品《仙女們》中的圓舞曲和《夜曲》,令觀看者讚嘆不已。1954年,莫斯科音樂劇院訪問北京,在北京天橋劇場等演出芭蕾舞劇《天鵝湖》、歌劇《衝向暴風雨》、《葉甫根尼奧涅金》等六台節目。在那場轟動一時的演出中,柴科夫斯基的經典音樂和“天鵝”們近乎完美的舞姿,使《天鵝湖》這一劇目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芭蕾藝術由此更加廣泛地進入了普通百姓的視野。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中國在前蘇聯芭蕾專家的幫助下開始了屬於自己的芭蕾教育之路。演出後不久,中國很快成立了一個芭蕾舞蹈教員訓練班,蘇聯芭蕾專家奧阿伊莉娜到此執教。在此基礎上,1954年年底,新中國的第一個專業舞蹈家的搖籃——北京舞蹈學校成立。這一年,東北人民藝術劇院兒童劇團的小演員白淑湘幸運地進入了這個中國舞蹈界的第一學府。她如饑似渴地學習中國古典舞、民間舞,學習芭蕾舞、宮廷舞、歷史生活舞和文化課,渴望有一天能為芭蕾舞事業奉獻自己的一切。

  根據《中蘇友好文化協定》,伊莉娜、維伊查普林、彼安古謝夫等多位蘇聯芭蕾舞專家先後來到中國執教。在蘇聯老師的指導下,舞校和一些表演團體創作了幾十個中、小型舞蹈作品。

  到北京舞蹈學校後不久,古謝夫就開始指導中國首批芭蕾舞演員排練大型舞劇,排練的劇目正是《天鵝湖》。慧眼識珠的古謝夫,從六七個主角人選中選擇了白淑湘和她的舞伴們。為了中國的芭蕾舞事業,他們憑藉著頑強的毅力努力地排練著……

  1958年6月30日,北京舞蹈學院的《天鵝湖》在天橋劇場首次公演。帷幕拉開,舞臺上白淑湘飾演的“白天鵝”奧傑塔完美、準確的動作,嫺熟、優雅的舞姿,明快的節奏,矯健的身段,贏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8歲的白淑湘成功了!中國從此有了自己的“白天鵝”!

  從上世紀50年代末到1964年,白淑湘經歷了芭蕾舞事業的黃金階段。從《天鵝湖》後,中國開始大量排演經典芭蕾劇目。白淑湘在近10部古典芭蕾劇目中擔任了主要角色。

  早在1950年,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就上演了大型芭蕾舞劇《和平鴿》。這是新中國第一代芭蕾舞藝術家想用芭蕾的形式反映中國社會生活的嘗試,雖然還不夠成熟,但有著積極的意義。後來,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中國芭蕾在沿用蘇聯戲劇芭蕾以文學為本的創作方法的基礎上,開始了傳統舞劇的實踐。

  1964年10月8日,中央芭蕾舞團在人民大會堂給毛主席演出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毛主席看完高興地説:“方向是對的,藝術上是好的,革命是成功的。”之後,《紅色娘子軍》風靡全國,紅色經典深入人心。1978年,中國藝術團赴美國演出,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産生了轟動效應,中國現代芭蕾舞劇在世界上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在《紅色娘子軍》上演之前,芭蕾舞在中國觀眾心目中只是“舶來品”藝術,而《紅色娘子軍》則以芭蕾舞劇的形式展示了中國革命人的精神,這是我們的信仰和追求。白淑湘塑造的中國勞動婦女、女紅軍指揮員“吳瓊花”感人的藝術形象,光彩照人,深入人心。直到今天,《紅色娘子軍》那種融西方芭蕾舞與中國民族舞藝術于一體、別具一格的藝術表現手法,仍引起大眾的共鳴。經典作品《紅色娘子軍》使中國芭蕾舞事業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上世紀90年代初,白淑湘離開了芭蕾舞藝術舞臺,但她仍在臺下、在幕後奉獻著自己的一切,孜孜不倦地追求著芭蕾舞藝術的真善美,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踐行著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中國藝術家核心價值觀。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