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徵文活動  >   優秀徵文

我所見過的“臺灣人”

2019年01月22日 09:59:0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説起來,偶遇的第一位臺灣同胞,是一位年逾古稀的探親老兵。

  那是20年前,我還是一名在縣城讀書的高中生。儘管身處河北一個欠發達的貧困縣,但對於遙遠的臺灣並不感到陌生。因為90年代,關於臺灣的資訊越來越多。偶爾聽身邊的人談論起臺灣,往往是説某某家有一個臺灣親戚,回鄉探親時給老家人帶來了好多錢,還有金銀首飾之類。總之,如果誰家有一個臺灣親戚,周圍人都羨慕。

  離我就讀的學校不遠處,有一家小飯店,很普通,卻有一道老家人都挺喜歡的美食——燜餅。將豆芽炒肉絲或者雞蛋燜上餅絲,熱騰騰地出鍋後淋幾滴香油,就著生蒜瓣大口吃起來,每一口都實打實的香。有時候學校的飯吃膩了,我便會跑去吃一頓燜餅解解饞。

  一天,我又跑去解饞。剛坐定,便聽到一個操著奇怪鄉音的人在大聲説話,大意是巨鹿這個小縣城太落後了。尋聲看去,只見一位老者在那裏就著生蒜瓣大口吃著燜餅,邊吃邊和老闆談論著“國家大事”。他與普通老頭兒沒什麼太大區別,不同的是鞋子衣服都顯得整潔、講究一些。此外,雖然説的是普通話,但基本上還是家鄉話的味道。

  老闆問他:“你覺得老家落後,那還回來幹啥?”

  他大聲説:“我的根兒在這兒,我能不回來嗎?”

  老闆又問:“你在臺灣不好嗎?”

  他吃了兩口燜餅,又答:“好,但是李登輝這個混蛋把臺灣搞得亂七八糟。”他一遍吃一邊搖頭,又發了一大通牢騷,一會兒説臺灣好,一會兒又説臺灣的不如意。一會兒説家鄉的好,一會兒又抱怨家鄉的落後。

  等到他吃完離去,店老闆笑呵呵告訴我:“他是一個臺灣老兵,當年跟著老蔣跑了,現在老了老了又回來了。”

  儘管他“嘴硬”,一幅嫌棄家鄉落後的樣子,但是誰看不出來他吃家鄉飯那解饞的模樣?即使他是“衣錦還鄉”,誰看不出他內心深處的歸宿,不還是落葉歸根麼?

  第二次與臺灣同胞打交道,是2005年。那時,我在河北電臺做記者。12月份的一天,石家莊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朋友告訴我,有一件事我可能有興趣報道一下。原來,在那不久前,有一位老人在石家莊正定縣旅遊時突發腦溢血,被送到了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但是,當時老人和老伴身上只帶了2000元錢,根本不夠手術費,而且兩位老人來自臺灣,一時半會兒也來不及求助於親戚朋友湊錢。醫院沒有遲疑,決定立即手術。等到老人轉危為安後,他們的子女也趕來了。這時,醫院才知道,原來他們的女兒就是曾經紅極一時的臺灣流行歌手潘美辰。

  潘美辰話並不太多,她很真誠地表達自己對於醫護人員的感激。倒是她的母親,就像一位鄰家阿姨,很願意聊天。在病房裏,潘美辰的母親告訴我,她當時特別焦慮,但是醫院救死扶傷的態度和醫生的精湛醫術,很快讓她踏實下來。她感慨道:“大陸的同胞真是太親切了,感覺在這裡接觸的人都願意盡最大努力幫助我們,這大概就是血濃于水吧。”聊著聊著,話題自然就多了。她説,自己經常來大陸旅行,每次來都發現有新變化。讓她很感慨的是,大陸很多城市比臺灣建設的好。我聽後有些詫異,因為在那之前,我一直認為臺灣肯定在各個方面都比大陸要優越。

  2007年,臺灣地區是陳水扁主政末期。那時候,陳水扁的“臺獨”行為將兩岸關係搞得很差,而且民進黨企圖將臺灣青年塑造為“天然獨”。7月份,我被派去採訪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與河北等地舉辦的一個兩岸青年大型交流活動。在那裏,我第一次接觸來自臺灣的青年。我跟著他們來到河北涿鹿中華三祖堂尋根問祖,到雞鳴驛去參觀明代的文物古跡,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了解中國革命早期的軍事歷史,到狼牙山去參觀抗戰英雄事跡展。這一路上,他們被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傳統文化所深深吸引著。

  兩岸的年輕人都一樣,朝氣蓬勃,愛熱鬧,愛説笑。青年人之間雖然沒有懷舊,卻大可以關注當下和未來。比如聊聊喜歡的明星、讀過的書、愛吃的東西、職業規劃等等。一聊之下,竟然有那麼多相似的愛好和煩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年輕人抱怨説在臺灣就業難,掙錢少。有大陸同齡人調侃:“不如來大陸找工作嘛。”大家哈哈大笑起來。十年過去後,我身邊的臺灣人越來越多,聽聞臺灣青年在大陸就業紮根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多到感覺習以為常。

  這兩年,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有偶遇臺灣同胞的時候。無論在哪,都不覺得陌生。大家都明白,雖然彼此之間肯定會有觀念差異,甚至會有爭論,但仍有一個很自然的念頭:還是一家人。(作者:夏恩博)

[責任編輯:郭碧娟]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