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2018全國重點網絡媒體全媒體記者重慶行  >   頭條新聞

忠州博物館藏了一個全國之最 中壩遺址層復原牆展現5000年文明史

2018年09月13日 21:54:31  來源:華龍網
字號:    

  華龍網9月13日12時20分訊(記者 李黎)完整展現5000年文明史,文物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的中壩遺址,1998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這樣一個被國內外專家稱為國內絕無僅有、三峽庫區最具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在重慶忠縣忠州博物館里得以復原展現。在忠州博物館里還有2000余件珍貴文物,免費對市民開放。這些文物不僅講述著忠州的過去與輝煌,更成為了忠州人民的精神家園。

  忠州博物館 記者 李黎 攝

  氣勢磅薄的中壩遺址文化層復原牆 展現5000年文明史

  上世紀50年代,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忠縣中壩的鄉野土層中,發現了大量陶片,中壩遺址由此開始走進世人的視野。

  中壩遺址地層最厚處超過10m、文化層多達78層,年代從距今約5000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南朝、唐、宋、明、清至近現代,其地層堆積之厚,延續時間之長創下了全國古文化遺址第一之最,文化信息的蘊含量難以估量,被譽為“大地史書”。

  中壩遺址中還發現了大量制鹽遺跡,包括9處陶器煮鹽灶,以及數量驚人的各類制鹽陶器堆積層,是我國已知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鹽業生產遺址。特別是其中陶器煮鹽遺跡世所罕見,為我國先秦時期的鹽業生產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在忠州博物館,這一珍貴的古文化遺址得以復原。在博物館的人文忠州展廳里,一面面積200平方米,厚度達12米的復原牆,讓中壩遺址文化層還原展現在遊客面前。

  中壩遺址層復原牆 記者 李黎 攝

  20余件清代金銀器由忠縣當地人捐贈 規格最大銀錠價值10余萬元

  據忠州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忠州博物館館藏文物達20000余件,展出文物2000余件。

  在這些展品中,有20余件清代金銀器均由忠縣永豐鎮東方村樂邦柱捐贈。2001年,樂邦柱在拆舊房建新樓時,從老牆底層的夾壁里,挖出了不少清代的金銀首飾與銀錠,他將這些寶藏悉數交給了國家。

  忠縣永豐鎮東方村樂邦柱捐贈的清代銀錠 記者 李黎 攝

  樂邦柱捐贈的這組金器種類豐富,使用功能明顯。其中的9件清代銀錠,除“匠源昇”和“鹹豐年月”兩錠為50兩規格外,其余七錠均為10兩規格。參考同類型、同品相銀錠,50兩規格的銀錠拍賣可達10余萬元。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忠州博館里的鎮館之寶已有10件,包括劉宋“兩銖”、“永光”、“景和”銅錢,戰國夔鳳紋青銅鏡,漢銅鳩杖首等文物,都值得遊客細細品味。

  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94件文物可用AR展示

  戴上內置AR的眼鏡掃描文物,就可以看到文物的立體圖像,聽到詳細的解說。如今,這種AR技術已經在忠州博物館里94件文物上得以運用。

  據了解,忠州博物館智能AR展示係統,以增強現實技術在博物館展示體係中的應用為載體,利用移動終端(智能眼鏡等)將藏品相關多媒體信息實時疊加于博物館的實際遊覽過程中,是傳統博物館釋展新模式。

  忠州博物館里94件文物可用AR展示。記者 李黎 攝

  “AR展示係統能夠解決目前傳統展覽方式不夠豐富,以及人機交互方式不夠人性化的問題,讓普通人在博物館中能看懂、有興趣、得教益,發揮博物館作為教育基地其公共教育的功能。”曾艷表示,下一步,忠州博物館還將在本係統的基礎上,針對青少年開發3D互動特效及文博主題AR探險遊戲,針對資深觀眾開發定制化互動導覽路線等,進一步豐富博物館的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忠州歷史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忠義精神,忠州博物館正在加緊建設數字博物館,通過虛擬現實、VR、全景等技術,真正讓廣大陳列的文物、遺產都“活”起來。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