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2018全國重點網絡媒體全媒體記者重慶行  >   頭條新聞

江津有座“深山里的紫禁城” “閉關”修繕兩年後驚艷現世

2018年09月10日 20:40:36  來源:華龍網
字號:    

  “深山里的紫禁城”,是否聽名字就能感受到遺世獨立的王者霸氣?在重慶江津四面山鎮,就有這樣一座神秘古建築——會龍莊。說它“神秘”,源于百年來都未曾解開的“莊主之迷”;說它“驚奇”,源于建築造詣的“鬼斧神工”。今年3月,歷時兩年的會龍莊保護性修繕工作正式竣工,這座“西南第一莊”再次驚艷現世。

  遺世獨立的會龍莊具有王者霸氣。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隱秘于山林之間的會龍莊。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俯瞰會龍莊,莊園格局四四方方。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修繕工程耗資2000萬

  還原“西南第一莊”昔日風貌

  上百年的楠木密林包裹著灰瓦白牆的會龍莊,如今恢宏大氣,肅穆莊嚴的會龍莊基本還原了其修建之初的原有風貌。

  據會龍莊內工作人員介紹,歷時兩年耗資2000萬的修繕工程對莊園建築、莊園文化、民俗民風、觀光配套等多方面進行了修復和打造,不僅通過引進專業團隊對建築群進行了翻新,修建了停車場、觀景亭、遊客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還全面完成了陳列布展。文物真實性、環境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在如今的會龍莊清晰可見。

  修繕完工的會龍莊。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莊嚴肅穆的會龍莊。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雕花上的人物神態各異。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一磚一瓦,雕梁畫柱都是歷史的見證。此番修繕工程中,會龍莊內的房梁、牆面、雕花等受損部位都進行了加固、修補及養護。值得一提的是,莊內的陳列布展立體呈現了會龍莊的人文精粹,內容圖文並茂,包括了川黔要津、建築之謎、建築精粹、工匠精神四個方面。

  是誰建造的?

  莊主身份現有四種猜測

  據相關資料記載,整個會龍莊建築面積5300平方米,佔地面積20468平方米。建築整體用328根大小石柱擎起主骨架,現莊園內有14個大小天井,10座院落,50余間房,308道門和899扇窗戶。亭臺樓閣高低錯落,雕梁畫柱工藝精湛,三重堂由中線貫穿,整座莊園盤踞成一個碩大的“井”字。

  修繕後房梁雕花“光彩熠熠”。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屋檐下聽雨聲。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精美絕倫的雕花。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這座坐北朝南、遙望群山的龐大莊園獨享一方風水寶地,由此可見興建之初莊園主人的雄厚財力和尊貴身份。是誰,有如此大的財力,修建森嚴威凜如宮廷的莊園?

  據會龍莊遊客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坊間關于會龍莊的莊主之謎共有四種傳言。

  一是明末清初山西祁縣王美才靠賭博發家致富,修建此莊。據悉,此種說法最初來源于王家後人,上世紀50年代,依舊有王家子孫居于會龍莊內。宅邸沿襲,代代相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此種說法的可信度,然而是否單憑賭博發家就能積累修建如此規模莊園的財力,仍需考究。

  二是建文帝避難行宮。據雙鳳村黨委書記陳作倫介紹,江津多處出現“龍”字的地名與廟宇,皆透露出來者高貴的身份。不少來過會龍莊考察的歷史學家也表明,建文帝的身影曾多次出現在重慶各地。會龍莊內,祠堂里端放的木質龍椅,則進一步將建文帝和會龍莊緊密聯係在一起。

  三是和珅私宅。在會龍莊正廳門楣之上,一副康熙禦筆親書的“流芳祖德”牌匾讓人推敲出會龍莊可能曾是和珅私宅。這種說法從會龍莊的一些細節之處得以體現。“蝙蝠”浮雕是和珅最愛的圖騰,鎏金彩繪的真金白銀則與和珅為官的“大手筆”作派有所關聯。

  康熙禦筆的“祖德流芳”四字。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祖德流芳”的牌匾高懸。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四是吳三桂避難莊園。會龍莊中堂屋頂上的橫梁上能看到“五”“三”“桂”三字,“五”又通“戊”“午”,而“戊午年”正是康熙十七年(1678 年),是吳三桂在湖南衡陽稱帝的時間。即是這樣的猜測有所牽強,但在部分專家的考證之中,吳三桂之說的歷史由來卻愈發清晰。

  建築“機關”多

  百年前的排水係統至今運作良好令人稱奇

  除了莊主是誰這一謎題以外,會龍莊內還有多處令人費解的建築“機關”。

  首先引起記者注意的就是莊內正堂前散落在四角的四個柱形“大石頭”。

  四塊“大石頭”形成四個鼓形基座,有人猜想是主人立華表用的,但為什麼重達數噸的會七零八落的擺放在正堂的四個角落呢?這家主人到底經歷過什麼?這是一個未解的謎。

  會龍莊內的鴛鴦亭。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會龍莊內的私塾學堂。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恢宏大氣的會龍莊。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經過正堂左行,繞過天井穿廂房可到魚池鴛鴦亭,這里也有一些“古怪”:鴛鴦亭不漫不涸一池水,水位恆定成謎。“池從建築至今,池水就始終保持這個水位,下雨天、幹旱季都不曾變過。”會龍莊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外,鴛鴦亭的亭橋下方,還有一個可容納十余人的藏身處,據說是為避開戰亂給莊內婦女兒童修葺的“逃生通道”。

  百年前修築的排水係統至今運作良好,作用原理令外界猜測紛紛。會龍莊內有大小天井20余個,這個天井和一般院壩差不多,應該是供主人走動遊玩的。每個天井的底部角落處設有一至二個看似平常不起眼的古錢形的排水孔,正是這些個排水孔無論遇到多大的洪水3至5分鐘內排得幹幹凈凈,下雨天只聽水溝內流水汩汩作響,但不知流往何處,這又是個不解之密。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