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  >   相關報道

“北京峰會”將為中非青年帶來哪些紅利

2018年09月05日 13:19:06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培養青年農業科研領軍人才、設立旨在推動青年創新創業合作的中非創新合作中心、為非洲培訓1000名精英人才、邀請2000名非洲青年來華交流……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青年無疑是習近平主席與非洲國家領導人最關心的一個群體,而為期兩天的北京峰會也為中非億萬青年人帶來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利好消息。

  搭梯架橋為青年賦權

  青年賦權與就業行動是當前非洲多國正在推進的一項國家行動。9月4日,為青年賦權也被納入了本屆峰會《關於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宣言》的內容之中。

  目前,在非洲,每10個人中就有6個是25歲以下的青年人;到2050年,非洲的青年人預計將達到4.52億。然而,這並沒有轉化為人口紅利,反倒成了各國的一大社會難題。據非洲開發銀行的統計,非洲各國25歲以下青年人口失業率高達60%,是成年人的兩倍,甚至很多大學畢業生都難以找到穩定的工作。由於缺少經濟機會和政治參與度給非洲青年人帶來挫敗感、憤怒和失望,甚至催生了一條“恐怖主義商業鏈”,一些年輕人捲入毒品買賣、人口販賣和黑市交易之中,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如何為青年賦權,讓青年人有機會、有渠道、有能力參與到中非共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之中,已成為非洲國家急需解決的發展問題,《北京宣言》恰是回應了非方的這一迫切需求。習近平主席3日下午在“八大行動”倡議中提到的“實施能力建設行動”,是中方為中非青年賦權的一項務實舉措。

  “中方這次峰會期間宣佈設立旨在推動青年創新創業合作的中非創新合作中心、實施頭雁計劃、為非洲培訓1000名精英人才……這些對於埃及的青年創業者來説就像是一劑強心劑,是在給他們造血。”已在非洲工作6年的正泰集團埃及分公司經理馬勝冬4日對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説,“昨天一聽到這個消息,我就第一時間轉告了幾個埃方承包商,他們中有5個就是青年創客。”

  馬勝冬對記者説,埃及這些年經濟發展緩慢,青年人想要找到工作非常不容易,不少年輕人雖然也考慮自己創業,但第一筆啟動資金,哪怕只是幾萬埃鎊(1埃及鎊約合0.38元人民幣),對很多年輕人來説也難以籌集。馬勝冬説:“這次北京峰會出臺的新舉措對他們意義重大。青年人創新創業最需要的是技術、平臺和資金,現在有不少埃及青年有技術,卻苦於沒有平臺和資金支援,中非創新合作中心的設立對於他們的幫助無疑將非常顯著。相信那些真正有知識、有技術、又有意願創業的非洲年輕人將從中受益。”

  今年剛滿30歲馬勝冬本人也是中非合作的一名受益者。目前,他負責正泰集團在埃及全國的銷售業務。“今年我們集團剛拿下埃及阿斯旺北部地區的3個光伏EPC項目,工程已開工,預計將於今年12月完工,累計將為埃及創造400~500個就業機會。” 馬勝冬對記者説,“以前我根本不敢想像自己能帶這麼大一個團隊,是非洲給了我機會,讓我收穫了人生第一桶金。看到中非合作勢頭這麼強勁,我們也覺得渾身是勁。”

  激活農村青年的新潛力

  青年是中非友好的未來,中非合作不僅要讓生活在城市的青年受益,更要讓佔非洲青年人口70%的農村青年受惠。

  在本次北京峰會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八大行動”倡議中,農業被放到了産業促進行動的突出位置。習近平主席提出中方在未來3年和今後一段時間內將支援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實現糧食安全,同非洲一道制定並實施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規劃和行動計劃,實施50個農業援助項目,向非洲受災國家提供10億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糧食援助,向非洲派遣500名高級農業專家,培養青年農業科研領軍人才和農民致富帶頭人。

  “這個新倡議不僅解決了非洲國家眼前的糧食問題,對於未來應對‘三農’問題更是意義重大。”多年從事中國援非農業研究的中國農業大學南南農業合作學院、“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學院、人文與發展學院的陸繼霞教授,9月4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採訪時説。在非洲開展農業援助項目、向非洲受災國家提供糧食援助可以解決眼前的問題,但“向非洲派遣農技專家,培養非洲國家自己的青年農業人才和農民致富帶頭人,才是解決非洲‘三農’問題的根本,廣大農村青年才有生存和發展的希望”。

  當前,大部分非洲國家工業化水準低,農業生産力水準落後,農村勞動力剩餘嚴重,長期的隱形失業狀態迫使非洲農村青年走向城市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而這又加劇了城市就業困境。

  陸繼霞教授説,實踐證明,中國援非農技專家通過農業技術平行轉移的方式,將中國農業發展的先進技術、設備、改良的品種和田間管理經驗等介紹給非洲國家,切實有效地提高了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水準。

  她解釋説,非洲國家雖然面臨農業生産基礎設施和技術落後等挑戰,但其勞動力充足、耕地面積廣闊也是其未來農業發展強有力的基礎和優勢所在。如果非洲農村青年能夠抓住這個機遇,通過中國農技專家手把手的工作方式將中國農業生産技術包括農作物生産、農機使用、畜牧生産等進行有效學習和掌握,將為未來非洲糧食産量增加、農村地區減貧等目標作出卓越貢獻。

  事實上,中國援非農業合作也為中國青年農業專家創造了一個難得的科研機遇。陸繼霞教授説:“目前,參與援非工作的中國農業專家和技術員中有許多都是青年人,通過‘援非’這個橋梁,他們在促進中國和東道國之間科研合作的同時,也為自己的研究開闢了新領域。”她認為,這本身就是一個互利共贏的合作。

  開闢青年成長成才新通道

  拓寬人文交流渠道,為青年成長成才開闢新通道,也是本屆北京峰會為中非億萬青年帶來的另一大紅利。

  習近平主席3日宣佈,中方將在非洲設立10個魯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為非洲提供5萬個中國政府獎學金名額,為非洲提供5萬個研修培訓名額,邀請2000名非洲青年來華交流。同時,中方未來還將實施50個文體旅遊項目,支援非洲國家加入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等聯盟;打造中非媒體合作網路;繼續推動中非互設文化中心;支援非洲符合條件的教育機構申辦孔子學院。

  “中方提出的這一項項務實舉措都是為了造福中非青年,讓青年群體從中非合作中更多受益。”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許鏡湖9月4日向記者表示。他指出,青年問題是非洲各國發展的優先問題,“北京峰會出臺的這些舉措向青年群體傾斜,非常符合當今非洲的人口結構特徵和經濟發展現狀,也是順應中非關係發展的需要”。

  青年是中非關係的希望所在,中國青年正在為“中國夢”而奮鬥,非洲青年也在為“非洲夢”而拼搏,當“中國夢”聯通“非洲夢”,中非合作正在為中非青年創造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講中所強調的,中非“八大行動”倡議中,許多措施都著眼青年、培養青年、扶助青年。只要中非友好的接力棒能夠在青年一代手中相傳,中非命運共同體就一定會更具生機和活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非洲人民團結振興的“非洲夢”就一定能夠早日實現。

  本報北京9月4日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