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文明出境遊大家談 莫讓陋習使中國國家形象蒙羞

時間:2013-08-08 13:49   來源:光明日報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到境外休閒旅遊。有數據表明,今年前5個月,我國出境遊人數達到3792.64萬人次。

  原本是高興的事,卻因為一些遊客在境外的不良行為,讓中國人的形象受損。中國遊客出境遊中屢屢出現的一些不文明行為,以及違反所在國法規的個別行為一時成為中外輿論的熱點。6月,國家旅遊局為此發佈旅遊服務警示第11號:出境旅遊要約束自己的行為。

  “不拘小節”,遭人反感

  上海錦江旅遊有限公司的導遊黃晨薇説:“作為經常出境的導遊,我切身感受到一個中國公民的自豪。但是,在看到我們整體形象正面的同時,也常常被少數遊客的言行不端刺痛著。他們有的不懂出境文明旅遊常識,有的缺少社會公德意識,有的欠缺文明禮儀修養,令中國國家形象蒙羞。”

  “在國外,我經常看到一些中國遊客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留學生張經緯告訴記者,“看到亂扔的垃圾,很多當地人都會拾起來扔進垃圾桶。另外,排隊時,外國人會自覺地和正在辦事的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給人家保持隱私的空間。但有些中國人緊貼著前面的人,生怕別人插隊,這讓當地人很反感”。

  除此之外,境外中國遊客在路邊長椅上脫鞋脫襪、在公共場所袒胸赤膊、強行拉外國人合影拍照、乘坐公共交通時爭搶擁擠、踩踏綠地、摘折花木果實等不文明行為屢見不鮮。在景區、酒店、車廂等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的行為也較為普遍。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擁有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範,卻因為少數中國人的“不拘小節”行為,影響了國家形象,實屬不該。

  漠視規定,引人側目

  在出境旅遊中,少數遊客不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漠視所在國的規定,也給他人留下不好印象。

  去年出國旅遊的張辛琪説:“過馬路時,國內很多是攢夠一撥人就過,然而在國外即使沒有車輛駛過也會等紅燈變成綠燈再通過,而且都是走人行橫道,沒有人會橫穿馬路。同行的旅遊團裏卻有好多人看到沒車了就立馬通過,當地人看到這種行為時眼神中透露著驚訝和鄙棄。”

  在國內就沒養成良好習慣的國人,出境後也無法立即提升文明素質。無視禁煙標誌任意吸煙,漠視景區提示隨意拍照,觸摸文物等行為司空見慣,引發了當地公民對中國遊客的不滿,許多景區甚至貼出中文標語提醒中國遊客。

  國家漢辦派出的國外志願者管理教師劉渤也曾遇到過類似情況。“比如説在一個景點,那兒有個火車頭,剛剛安好的時候,中國遊客過來,就上火車頭架子上去照相,過了些日子再去,一看,上面用中文寫著:請不要上去。”這些提示,讓人尷尬。

  認清危害,規避陋習

  近年來,一些中國遊客出境遊的不文明行為,以及由此産生的負面影響逐漸凸顯,相關安全及糾紛事件也時有發生。一段時間來,海外中國遊客在景區文物上刻字、因航班問題大鬧機場、攜帶違禁物品特別是野生動植物製品等事件不斷被曝光,這些陋習都深深影響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看法。

  外交部黨委書記、副部長張業遂認為,海外中國遊客不文明行為的負面影響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引發其他國家民眾對中國人反感,影響我國的國家形象。二是對我國有關國家企業、僑民、留學生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造成潛在負面影響。三是部分出境遊客的不文明行為和過度維權違反當地法律,給其自身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四是涉我境外遊客旅遊糾紛等群體性事件經微博等渠道在國內片面傳播和炒作,損害政府形象,給駐外使領館工作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出境旅遊的每一位遊客都代表著國家的形象,一言一行都反映出國民的文化素質,關係到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尊重,是中國軟實力的具體體現。提升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素質要從自身做起,讓文明行為真正成為習慣,爭做中華文明的傳播者、實踐者,莫讓陋習使中國蒙羞。(本報記者 龔 亮 本報通訊員 賀潤黎)(2013年08月05日)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