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家好,歡迎收看熱點連線,我是毛薇薇。近期,“牛肉膏”“染色饅頭”“瘦肉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由於他們都是因違法使用一些添加物所導致的,很多消費者於是就將矛頭指向了食品添加劑,認為它是危害公眾食品安全的“罪魁禍首”。其實,業內人士就指出,儘管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確與食品添加不當有關,但應正確區分“食品添加劑”與“非食用物質”。那麼有關情況,現在就讓我們來連線新華社山東分社記者吳書光,請他為我們介紹一下。書光,你好。
【吳書光】你好,主持人。
【主持人】現在有一些老百姓對食品添加劑是聞之色變,甚至將它等同於有毒害的物質,那麼食品添加劑到底是什麼?你認為這種認識誤區是怎樣形成的呢?
【吳書光】從定義上講,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有了添加劑才會有色、香、味俱全的食品,從田間到餐桌的飯菜才得以延長保存時間、保存營養成分。因此,現代食品工業不能沒有食品添加劑。我在採訪一些專家時,他們就表示食品添加劑並不是“洪水猛獸”,只要合理使用就不會危害人體健康。人們之所以害怕食品添加劑,從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概念上的混淆,將食品添加劑與食品中添加的非食用物質統稱為“添加劑”。其實這二者完全不同,食品添加劑是用於改善食物品質、口感用的可食用物質,而非食用物質是禁止使用和向食品中添加的。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規定的食品添加劑經過了嚴格的安全性和工藝必要性的評估,按規定使用不會有損身體健康。但是,儘管有了國家規定,但超量使用和超範圍使用以及小作坊、小企業等亂添加屢見不鮮,種種亂象導致人們誤將食品添加劑比作“毒藥”。
【主持人】那麼就你了解,普通老百姓能不能很清楚的區分出“非食用物質”與“食品添加劑”呢?
【吳書光】最近,衛生部發佈了《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其中包含47種“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22種“易濫用食品添加劑品種”。針對“非食用物質”和“食品添加劑”的區別,我在濟南街頭隨機採訪了10位市民,令我感到驚訝的是,所有受訪者都認為三聚氰胺、蘇丹紅和“瘦肉精”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兇”就是食品添加劑,危害很大。其實,這些是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而不是食品添加劑。這種錯誤認識加深了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也有的市民説,雖然自己並不清楚食品添加劑的準確概念,但包括色素、膨松劑在內的食品添加劑就不應該用在食品中,純天然的食品最好。
【主持人】那麼,鋻於目前食品安全形勢如此嚴峻,而公眾又缺乏相關的食品知識,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著手進行改善呢?
【吳書光】業內人士在肯定食品添加劑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指出目前公眾缺乏食品知識,政府部門應從提高公眾科學素養著手,加大食品添加劑相關知識宣傳。另外,為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急需完善相關制度,規範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我注意到,衛生部公佈的47種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有25種物質在檢測方法一欄空白或者填“無”。22種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中,也有12種在檢測方法一欄空白或者填“無”。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國內的檢測技術相對落後,因此完善檢測方法迫在眉睫,只有形成完整的檢測體系,才能有據可循、有法可依,對違法犯罪分子起到真正的震懾作用。另外,在添加劑國標和檢測技術追趕世界水準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官員問責制,加大對非法企業的懲罰力度,真正做到以儆效尤。針對懲罰力度弱,違法成本低等痼疾,有人建議通過修法加大懲罰力度,設定專門刑法罪名以確保食品安全。對於小作坊、小企業的監管,也應該建立食品安全資訊交流平臺,及時全面發佈食品安全資訊資訊,健全食品企業誠信不良記錄。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謝吳書光為我們進行的詳細解讀。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現在,“什麼才能吃”這個問題令消費者非常頭疼。確保食品安全,不是要消滅食品添加劑,而是將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防止濫用、誤用食品添加劑。同時,要盡力防止和嚴厲打擊向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質的行為,確保老百姓能吃得安全、安心、放心。好的,以上就是本期節目的全部內容,感謝收看,明天同一時間我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