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期待三中全會大改革

時間:2013-10-31 15:29   來源:環球時報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下月9日至12日召開,這則重要的“中國政治新聞”昨天在很多外電中激起幾乎相同的好奇:“我們該對三中全會有何期待?”他們中熟悉中共黨史的人發現,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進程以來,三中全會已多次成為中國重大經濟改革得以確立的舞臺。香港《南華早報》説,既然往屆三中全會常會被視做“歷史的拐點”,人們自然期待今年的會議為中國改革豎起“又一座里程碑”。於是當中共高層日前證實,會議主要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且“改革範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空前”,外界的期待指數自然居高不下。中國新一輪改革將有多大力度?有的外媒對此充滿聯想,有的則認為不該期待過高,理由是中國的社會現實遠比起1978年時複雜,改革難度也更大。外媒的爭論中存在一點共識,會議對中共高層意義重大——向外界展示在“他們的十年”,中國將邁出怎樣的步伐。

  一次充滿歷史感的全會

  “中共中央政治局昨天開會決定,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三中全會)將於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三中全會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中共未來5年至10年的執政方針和改革內容,受到全球高度關注。”臺灣《聯合報》30日説。美國網路雜誌Slate也稱,十八屆三中全會被商業領袖、政治觀察家和政府官員高度期待,會期的宣佈是中國一件大事。

  “三中全會也就是中共黨內200多名最高級官員在本屆領導層主政期間第三次聚在一起開的會”,當英國《金融時報》在給不熟悉中國政治的讀者作出講解時,多家國際媒體已從歷史的高度看待此次會議。美國《華爾街日報》説,這麼多人關注三中全會是因為中共往屆三中全會往往富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鄧小平的領導地位,中共開始著手啟動經濟改革;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針”,中國開始進行更多的資本主義實踐。

  與外國媒體相比,港臺媒體似乎更善於梳理中共改革史。臺灣《聯合報》説,1978年以來,中共一共召開7次三中全會,其中5次討論和提出具重大轉折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政策,另有兩次提出農村改革工作及有關問題。其中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討論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的瓶頸;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徹底擺脫姓資姓社的干擾,標誌中國大陸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全域性整體推進新階段。2006年十六屆三中全會則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香港《南華早報》説,每次三中全會幾乎都是中國現代政治史的重要拐點,人們自然期待今年的三中全會成為另一座里程碑。

  中共高層近期的表態也在激發外界的預期。路透社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日前表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主要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這一輪改革範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習近平近日也曾表示,全會將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並作出總體部署。

  《金融時報》稱,對習近平來説,三中全會是一次潛在的關鍵會議,他將有機會闡明自己在未來10年的政策目標。美國網路雜誌Slate稱,通過會議,我們將了解習近平在多大程度上是一名改革者。如果他決定將中國經濟帶入一個根本性的新方向,而我們在會議上也真的聽到他這樣説,那麼這一切就很有可能成真。

  “俄羅斯之聲”在報道中還注意到一個細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會期是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文章稱,在那之後,幾乎歷次三中全會的召開都沒像十八屆三中全會這樣晚過。外界此前預期本次全會在9月召開,卻推遲到11月,看來此次全會與35年前那次一樣,中共在做精心準備,當中國進入新的歷史轉折期,重大會議為國家定方向的一幕有可能重演。韓國KBS電視臺説,中國公佈會期時距會議正式召開已不遠,馬上要開會了才公佈會期説明中國領導層想排除改革的各種干擾,速戰速決召開會議。

  《南華早報》稱,今日中國處在與35年前同樣重要的歷史關口,經濟和政治發展都在經歷瓶頸,新領導層在三中全會上需作出“成與敗的抉擇”。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政策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説,當今中國正處在改革深水區,此時召開的三中全會會成為中國30年改革延續的重要節點。

  “三中全會將釋放什麼信號”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會期公佈前,一份被稱為“383方案”的“改革路線圖”由中央級智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佈。所謂“383”是對“三位一體改革思路、八個重點領域改革、三個關聯性改革組合”的簡稱。此方案在引發中國國內熱議的同時也激發了外媒的想像。金融體系、稅務、土地政策、國有企業壟斷優勢,甚至戶籍改革等眾多領域被外媒收入新一輪改革的瞄準器。

  美國彭博社稱,北京上週五宣佈取消中小企業註冊資本限制,加上官方智庫出臺備受矚目的改革路線圖,這些消息對支援中國會進行更快節奏改革的人來説都是歡欣鼓舞的。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將是20年來最關鍵性的一次改革。

  這次改革不僅涉及經濟體制層面,還包括政府行為、行政管理體制、法律體制、科技創新、教育文化在內的全面改革,“這恐怕是過去20年以來最深刻的一輪改革”。

  “三中全會將釋放什麼信號?”《金融時報》以此為題的文章稱,對於此次全會,觀察家們似乎在刻意放低預期,對於中國政府究竟願意在經濟改革道路上走多遠也有所懷疑。文章説,許多人現在預計,中國政府將朝著金融自由化方向謹慎地邁出更大步子,但在強大利益集團把持的一些棘手問題(如國有企業角色或有真正意義的土地改革)上,將不會有什麼大動作。文章還説,三中全會公告可能會採用中國官方文件常用的籠統措辭,令人難以理解其中意思。

  美國《華爾街日報》題為“對本屆三中全會應該期待些什麼”的文章説,跟鄧小平主政時代和江澤民主政時代相比,當下中國在經濟上要發達得多,社會狀況也複雜得多。如今,制定政策和改革已不是要打造強勢、有領袖魅力的領導人,而是要達成共識,特別是在面對既得利益者強烈反對時。因此,我們該期待的是局部的、漸進式的改革。

  美國中國問題專家裴敏欣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撰文稱,在下個月的會議上,中國新領導人將擁有一個讓中國公眾和國際社會相信他們將進行最艱難改革的歷史機遇。而在中國,那些最迫切需要進行的改革往往遭到既得利益集團最激烈的抵抗,這些既得利益者包括國有企業、地方政府、官僚階層以及與官場聯繫頗深的商人們。文章還説,中國改革往往採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推進,而活躍在中國官場的官僚們大多是技術嫺熟的政治操作者,他們非常清楚如何令中央的政令稀釋和偏向,並且彼此保護。因此,即使本屆三中全會公告言辭激昂,成效如何至少需要一年時間去觀望。

  美國評論員安布朗尼説,利益集團對中央改革的阻礙似乎正令北京陷入自己的政治僵局,而這與美國兩黨吵來吵去的政治僵局類似,“北京和華盛頓似乎同病相憐”。

  “中國經濟的希望繫於中央”

  “雖然面臨批評(改革動作遲緩),但中國對待經濟改革的謹慎態度可能還會延續下去,並且實際上某些方面會為其他國家提供可資借鑒的實例”,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埃斯瓦拉説。他説,小規模的間接改革引發的反對較小,也更易修正方向,而大爆炸式改革可能招致強烈反彈,最終破壞長期的改革事業。

  “中國經濟的希望繫於中央”,德國《時代週報》説,對於今年3月才上任的中國新領導班子,中國民眾有頗高期望,中國內外都期望他們能帶領這個國家深入改革。文章説,接下來的幾星期,中國就有可能出現變化。文章還將上海自貿區成立視為變化的徵兆。

  倫敦大學學者坎布爾30日對《環球時報》説,西方關注此次三中全會的一個原因是想看中共如何給自己做體檢。在會議召開前,中共已懲治一批高官,數量和級別都屬近些年來少見,關鍵要看這樣的清查能否持續,能否贏得中國民眾的理解。他還説,對於中共提出的方針,很多外國“中國通”也未必能明白意思,但他們至少應該知道,這個大國面臨的問題從來都是多而複雜,開一兩次會帶不來什麼奇跡性改變。本報駐德國、英國、韓國、俄羅斯特約記者 青木 紀雙城 王剛 柳直 ●本報記者 劉暢 劉洋● 陳一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