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跨越時空的改革坐標--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

時間:2013-11-06 09:14   來源:新華網

  跨越時空的改革坐標——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

  35年前,發端于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如春風吹拂大地,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

  從那時起,執政的中國共産黨在自己每屆的三中全會上,以改革開放為主旋律,推出一個個事關全局宏觀戰略的重大決策。

  也正因此,在中國的政治語匯中,“三中全會”幾乎成為改革開放的代名詞。

  時代腳步疾速前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大幕即將開啟。

  35年,彈指揮間,8次“三中全會”,改革,是不變的主題詞。

  35年,櫛風沐雨,一路高歌奮進,改革開放,成為中華大地發展進步的力量源泉。

  衝破樊籬 偉大轉折

  “這速度真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隧道的感覺。”35歲的盧麗今年國慶節去泰山旅遊,坐上時速300公里的高鐵,只用1個多小時就從北京到了山東。

  盧麗並不知道,在她出生的1978年,中國旅客列車的平均時速僅為43公里。

  那時的中國,慢的遠不只是火車的時速。剛剛結束十年浩劫的中國,國民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貧困人口高達2.5億,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一個沉重的問號擺在執政的中國共産黨人面前:中國向何處去?

  危機的深處是轉機。

  1978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這次歷時36天的會議原本準備討論經濟工作,最終開成了一次全局性的撥亂反正的會議。

  12月13日,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同志在會上發表了著名的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國內的困局,外部競爭的壓力,促使我們必須要改革開放,要尋找一條新的建設社會主義、使國家繁榮富強的道路。”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説。

  1978年12月18日,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隆重召開。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這是一次偉大的轉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喚醒了古老的中國,推開了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大門——

  發祥於安徽小崗村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四川等地的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兩天半建起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蛇口工業區喊出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北京前門二分錢的大碗茶……從農村到城市,從集體到個人,一股股強大的改革氣旋噴涌而出。

  成功開闢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成功探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正因如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30多年來中外媒體提及最多的歷史事件之一。

  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黨中央審時度勢,及時提出要對束縛生産力解放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

  1984年10月,一份系統的經濟體制改革方案提交到了十二屆三中全會上。這次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體現了黨對經濟體制改革問題的新認識。改革開始由農村走向城市和整個經濟領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楊光説。

  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起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載入憲法、設立經濟特區、對外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十二屆三中全會後,經濟建設迅速發展,改革開放全面展開,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取得了重大突破,開創了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1988年9月,鋻於當時的實際情況,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決定對經濟環境經濟秩序進行治理整頓。

  改革開放頭十年,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加速發展的飛躍期,國民生産總值實現翻番,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成功地讓中國跨越了溫飽,開始向著實現小康的目標邁進。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