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6日,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陳燕楠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由中國延安幹部學院主辦、新華網協辦的第三屆黨性教育“延安論壇”,將於12月17日至18日在中國延安幹部學院舉行。12月16日,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陳燕楠接受新華網專訪,介紹學院在黨性教育和群眾觀教育等方面的經驗和探索。。新華網 李欣攝
新華網記者: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繫群眾的理念在當前黨性教育中佔據什麼樣的位置?前來參加培訓的學員們如何看待這一課題,讓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陳燕楠:中央賦予延安幹部學院的功能定位是把學院建設成為全國黨性教育基地和黨性黨風黨紀教育研究中心。密切聯繫群眾一直是我們開展黨性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設計品牌課程,編寫特色教材,開展現場體驗及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員深入了解延安時期的黨群關係,自覺繼承弘揚延安時期黨的優良傳統,增強做好新形式下群眾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我們的課程設計中, “宗旨意識”模組就是幫助學員認識黨的宗旨的歷史由來及深刻內涵,了解延安時期黨群關係,深刻認識黨的群眾路線,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實現和維護好群眾的根本利益。在這個系列課程中,我們組織了以“群眾工作的實踐和體會”為主題的講座、以“‘只見公僕不見官’的陜甘寧邊區政府”為主題的現場教學參觀討論、以“張思德精神與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為主題的棗園革命舊址教學、以“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為主題的結構化研討等內容。
為什麼延安時期的幹群關係能如此融洽?現在黨群關係、幹群關係有哪些特點和問題,怎樣解決?我們在教學中讓教師和學員完全敞開地討論,讓學員分析現實,自己去思考問題的答案。比如,在棗園中央書記處禮堂外,學院教授焦連三的課程《延安時期的黨群關係》總是能引發學員的熱烈討論。
延安精神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寫就,足以跨越時代。啟動於2009年的《口述歷史 延安的紅色歲月》項目旨在採訪健在的延安時期老紅軍、老八路、老幹部,目前已完成對800余人的訪問,非常真實感人,這些基礎工作為開展黨性教育提供了全面翔實的素材。
我們在研究黨性教育時總是力圖做些深入分析,在延安辦學,特點是什麼?黨中央在這裡創造了哪些寶貴經驗,新時期應該怎樣發揚光大?在延安,有太多經驗可以總結和體驗。
新華網記者:怎樣才能把黨性教育真正做到“入腦入心”,觸及到學員內心深處,影響他們的價值觀?
陳燕楠:延安幹部學院成立8年來,有4萬多名黨的幹部來到這裡,重溫60多年前革命先輩的創業道路,接受理想信念的再次洗禮。翻閱延安幹部學院的學員心得報告,最常見評語是:“精神受到震撼,靈魂受到洗禮,思想得到昇華”。可以看出,學院對幹部的教育培訓探索了很多好的經驗。
來到延安參加培訓的學員大多是中高級領導幹部。我們希望通過培訓讓他們有所觸動,這需要經過情感體驗、深入反思和相互交流才能實現,而不是簡單的理論和知識學習。
鳳凰山是黨中央1937年進駐延安時住的第一個舊址。一個簡陋的窯洞,一張破舊的桌子,一盞小小的油燈,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毛澤東寫出了指導中國共産黨黨的建設以及抗日戰爭偉大進程的一系列著作。很多學員雖然原來讀過或者了解一些基本的背景,但是在現場也仍然被觸動,進而引發反思。
有的學員説,你們講的歷史很好,也確實觸發了我們的思考。但是我更希望你們對現實問題有所分析,解決我現在面臨的突出難題。老實説,這是對我們教學工作提出的很大挑戰。我們的確不一定能對現實問題給出最直接的答案,但我們會談兩個問題,一是從歷史到現實的轉換,一是從理論到實踐的應用。我們一直在努力突破這道“門檻”。
現在70後、80後的年輕幹部越來越多,他們的特點是所受教育很系統,知識很豐富,但對黨的歷史和傳統相比較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幹部來講,基礎相對又薄弱一些。在現代社會思想比較多元的情況下,如何讓年輕幹部認可黨的傳統,接受黨性教育所倡導的基本的價值理念,我們做了很多思考。
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第一,黨性教育是實事求是的,一方面要總結我們黨的歷史上的成功經驗,同時也應該注意總結吸取歷史上的教訓和反思。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歷史,年輕人反而覺得可親可信。第二,對於年輕幹部而言,黨性教育必須要面對利益的問題。應當承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可以合理合法的取得自己的利益。但在黨的根本宗旨要求下,黨員幹部應該有為人民服務的意識,關鍵時刻你要能站得出來,要能夠為多數人、為國家犧牲自己的利益。
我們並不期待10天半月的培訓能完全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所以要不斷地對幹部進行培養與培訓,希望通過培訓讓他對自己有全新的認識,對樹立怎樣的核心價值觀有所思考有所觸動。
新華網記者:作為國家級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延安幹部學院怎樣把“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的優良傳統同今天的“八項規定”有機結合,融入到黨性教育中?
陳燕楠:利用延安時期革命傳統資源尤其是黨群關係優良傳統開展黨性教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2013年,學院將圍繞十八大精神要求,圍繞群眾路線教育開發系列課程,比如,把延安時期比較典型的黨群關係歷史事件,以教學案例形式開發運用於課堂教學,增強黨性教育的鮮活性。
我們希望對幹部的培訓不僅講歷史,也面對現實,不僅講理論,也要在具體操作上提出方法。要對現實中的真實案例進行教學分析,真正提高和增強幹部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
我們正在籌劃準備在全國開展一次群眾路線、群眾工作方面的優秀案例徵集活動。這項工作可能對全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有所幫助。
作為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對培訓學員一直有嚴格的行為要求。除非學員身體不適,否則不得離開學校,學員一日三餐必須在學院食堂吃自助餐。下一步,我們還考慮推行學員生活自我管理制度,真正用延安精神辦學,用延安學風管理培訓過程、管理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