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在一輪賣“愛心土豆”的熱鬧之後,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一共賣出了300多萬噸,其余近100萬噸已存放在菜窖里,種植戶賣土豆的心情並不迫切,觀望著未來價格漲勢。
按照烏蘭察布市農牧部門數據顯示,當地商品薯庫存約為70萬噸∼80萬噸,其余部分為馬鈴薯種薯。
土豆豐產是“內蒙古土豆賣難”的核心問題,供過于求的現實並非全國愛心式的購買即能解決,回到市場規律里,烏蘭察布市土豆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弱,也不具備進入現代農產品供應鏈的條件。
烏蘭察布市副市長史萬鈞在接受《北方周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土豆播種之後,減產數據才會有結果,減產幅度應在15%~20%左右。而經過土豆賣難,也是需要思考土豆產業、渠道如何發展的時刻了。
土豆種植面積“瘦身”
農民還會大面積種土豆嗎,市場渠道又有哪些突破?對此,記者在“中國薯都”烏蘭察布市進行了回訪。
烏蘭察布市商都縣七臺鎮西坊子村農民劉全2011年種了500多畝馬鈴薯,投資90多萬元,最終虧損20多萬元。劉全還有9年土地承包期。由于投入了水利設施和其它配套設備,他計劃繼續以種馬鈴薯為主。
劉全說:“雖然考慮到今年土豆價格比2011年好,但是只種植400多畝,剩余土地種植經濟作物。”對于減種的原因,劉全表示,一方面擔心價格走低,另一方面2011年的債務沒有還清,影響種植積極性。”
劉全的說法並非個例。一個現實的難題擺在了種植戶面前:由于2011年虧損較大,缺少土豆種植啟動資金,到銀行貸款額較少,其它的融資渠道有限,出現了嚴重的資金難題。
同是西坊子村民武三向信用社申請了貸款,但最終銀行發放的款額只有2萬元,這讓種植大戶們捉襟見肘。
記者在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察右後旗和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等土豆主產地採訪發現,今年無論是種植幾十畝土豆的農民,還是承包上百畝的種植大戶,都計劃不同程度地減少土豆種植面積。
察右後旗勝利農機合作社2011年種植土豆約1000多畝,今年將減少300畝,剩余地將改種搵麥、菜籽。
烏蘭察布市建材商張建2011年租了200多畝地種土豆,今年計劃徹底退出。按照張建的說法,他周圍有一批其它行業的人租種土豆,今年大部分退出市場或減少種植面積。
武川縣農牧業局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在武川縣租地種植土豆的大戶約有10%將徹底撤出,另外的90%也將減少一半的種植面積。
武川縣農牧業局副局長寧懷寶說,這些大戶都有較好的農田設施,投入大產量高,退市影響很大。據悉,武川縣2011年土豆播種面積約74萬畝,今年預計最多達到50萬畝左右,降幅達30%以上。
種薯量或增長
土豆滯銷陰霾並未散去,如今影響了上遊產業,一些種薯公司也感受到了土豆“降溫”趨勢。商都縣一家種薯公司不願具名的負責人說:“2011年種薯賣的很好,而今年目前只預定出1/3左右。”按照上述人士的說法,一部分種植商品薯的合作社,目前計劃改種種薯。
張二娃是集寧區一商品薯企業的種植戶,按照他的說法,公司今年減少商品薯的種植,加大種植種薯面積。記者從內蒙古農牧業廳獲悉,2011年內蒙古土豆種植面積1069萬畝,產量1000萬噸。今年預計減少種植面積20%左右,產量也將相應減少到700萬噸左右,正好是2008年和2010年的水平。
內蒙古馬鈴薯協會秘書長唐昭華說:“2011年內蒙古土豆增產了約20%左右,導致價格暴跌,今年如果減產20%,不合理的部分被減掉,價格也應回歸理性。”
據了解,內蒙古因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而成為我國最大的馬鈴薯產區,如果今年種薯面積增加,或將出現種薯滯銷的困境。對于上述說法,烏蘭察布市農業部門人士未予置評。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2011年大部分種植大戶普遍虧損,導致大多數人至今還心有余悸,對市場預期較低。
武川縣農民魏強將承包的100畝土地已做分配:60畝土豆,40畝搵麥、菜籽和小麥。他預測,今年土豆價格不會太好。雖搵麥等作物收入較少,但投入小價格穩,不會太虧本。
此外,由于部分種植戶因2011年虧本後資金鏈斷裂,無法繼續投入資金而退出土豆種植。對于今年土豆種植面積減少的情況,多數土豆種植戶和農業專家認為,今年土豆供需將趨于平衡,價格將回歸理性。
預建農產品交易公司
內蒙古商務廳市場體係建設處圖博處長認為,因為沒有建立起長期穩定的銷售渠道,與全國各地大型批發市場缺少聯係,導致土豆不能及時銷售出去。
在史萬鈞看來,當地真正有規模的龍頭馬鈴薯深加工企業太少,絕大部分是一些規模小、倉儲能力小的企業,不具備深加工能力。
史萬鈞說:目前當地的幾家公司,倉儲能力不足60萬噸。事實上,由于種植戶們在倉儲方面的缺失導致了損失加劇。薛寬建議政府多建設一些儲窖給農民,收點管理費,反季節銷售,效果肯定好。
對于上述問題,農業部門人士也曾有過動議。武川縣嘗試過將土豆進入現代化農產品供應鏈,這是農業未來的方向也能夠增加農戶抵抗風險的能力。
寧懷寶曾引進過麥當勞的薯條供應商,但是美國人對土豆的要求很苛刻,而且訂單簽了之後價格一直都不變。更重要的是,大企業願意同組織化程度高的農業協會或者合作社對接。
在寧懷寶眼中,零散農戶還並不能適應商業合同的規則,糾紛比較多。寧懷寶曾到加拿大考察農業協會,去山東壽光考察農村合作社。“人家的組織化程度太高了,武川達不到”。
寧的說法得到了史萬鈞的認可。同樣的現狀擺在了烏蘭察布市。在史萬鈞看來,目前正在與北京一家企業接洽,預計能在察右前旗落地,但倉儲能力僅為15萬噸。而合作社組織化程度較低,與大企業對接的能力較弱,這些因素也制約了馬鈴薯銷售。
就在2011年土豆賣難期間,烏蘭察布市依托北京對口幫扶優勢,發起了購愛心土豆的行動。這樣的緊急聯動,也被史萬鈞稱為,當地馬鈴薯擴大向外發售,提高“中國薯都”知名度的發端。
但史萬鈞也坦言,一直在積極引入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由于種植戶較為零散,組織化程度低,品種同質化,沒有實力跟大型企業對接。在上述人眼中,當地絕大部分土豆依舊是農戶賣給各地批發商,進入農貿市場的傳統渠道。
在史萬鈞的調研中,只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進程,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農產品滯銷現象的發生。
史萬鈞說:“我們正在謀劃建立一個專業的農產品交易公司,有政府扶持背景,採取公司化運作方式,將所有農產品統一整合到交易公司。由交易公司與企業對接,形成組織化、規模化程度較高的市場體係。”
史萬鈞也坦言,如果由政府來運作,存在一定風險,但這是一個解決方案。史萬鈞說:“建立這樣的交易公司,完善的交易體係,徹底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