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人民日報整版刊文論述毛澤東歷史功績

時間:2013-12-25 08:27   來源:人民日報

毛澤東同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大典)上。

  毛澤東同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大典)上。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傑出人物,他們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與進步都作出過這樣那樣的貢獻。毛澤東同志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應當永遠銘記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功績。

  創建了一個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毛澤東同志同他的戰友們領導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經歷了多次挫折和失敗,克服了千難萬險,在幾次危急的時刻力挽狂瀾,出奇制勝地挽救了革命,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創建了新中國。一個黑暗的舊中國,變成一個光明的新中國;一個四分五裂、內亂不已、匪患不絕、民不聊生的舊中國,變成一個強大統一(除臺灣等島嶼)和人民安居樂業、各民族平等和睦相處的新中國;一個飽受列強欺淩和宰割、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舊中國,變成一個獨立自主、屹立在世界東方的新中國;一個由地主、官僚、買辦乃至洋人主宰的舊中國,變成一個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談到這些巨大而深刻的改變,人們首先不能不想到毛澤東同志對黨、國家、人民和民族所建立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

  新中國的成立不僅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大事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也是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它改變了100多年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推翻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統治,廢除了100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種種特權和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徹底結束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

  毛澤東同志為新中國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兩個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毛澤東同志又適時地、創造性地用和平的方法實現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些制度是總結了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經驗、完全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的,對於堅持和鞏固社會主義,充分發揚人民民主,保證國家長治久安,鞏固國家統一,實現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的大團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文明、民主、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使中國走在世界前列,是毛澤東同志不懈奮鬥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從思想上、理論上和實踐上進行了艱辛探索。儘管經歷了許多困難,也犯過錯誤、走過彎路,終究在他和其他老一輩革命家領導下,經過中國各族人民的艱苦奮鬥,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裏,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總體説來是相當快的。

  毛澤東同志非常重視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當我國處於經濟困難時期,在國防尖端技術是開工還是下馬的關鍵時刻,他一錘定音:“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他説:“國防尖端這個東西要切實抓一下,世界上沒有這個東西,好像就不是一個國家,人家就不理你。”在他的這個戰略思想指導下,我國在發展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出了許多重大成果,填補了許多空白,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為此後我國在兩彈一星以及航太事業方面取得輝煌成就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同志時刻高度重視捍衛國家的獨立、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始終不渝地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他決不允許任何國家侵害中國的安全和尊嚴。他説:“我們熱愛和平。如果有人危害我們的獨立,我們的天性就是奮不顧身地起來捍衛。”他敢於頂住來自任何一個霸權主義國家的壓力,不管它是多麼的氣勢洶洶,彰顯了中華民族剛強不屈的骨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引起了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她以一個保衛世界和平、主持正義、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重要力量,站在世界舞臺上。毛澤東同志為新中國制定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許多重大國際戰略,使新中國贏得了國際尊嚴,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朋友,徹底擺脫了舊中國那種“弱國無外交”的險惡處境。到1976年,同我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鄧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説:“我們能在今天的國際環境中著手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不能不銘記毛澤東同志的功績。”

  總起來説,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在毛澤東同志和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我國在各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十分顯著的,為改革開放後30多年的發展打下了重要而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前的30年和改革開放後的30多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連續不斷而又有所不同的兩個歷史時期。前者為後者打下基礎,後者是對前者的繼承和發展。不能將這兩個歷史時期割裂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互相否定。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