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關於毛澤東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的幾點思考

時間:2013-12-26 11:00   來源:紅旗文稿

  毛澤東關於新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決策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是中國共産黨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經過長期深入思考,在總結黨的民族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民族區域自治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運用到中國民族工作實踐的創舉。今天,重溫毛澤東民族區域自治思想及有關論述,對我們認識民族問題和處理民族關係,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一、毛澤東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的形成條件

  1.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結構學説和民族區域自治的理論,是毛澤東民族區域自治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我國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馬克思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普遍原則。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無産階級和無産階級革命的觀點出發堅持民主集中制,列寧認為民主集中制並不排斥民族區域自治。他指出:“民主集中制不僅不排斥地方自治以及獨特的經濟和生活條件、民族成分等等的區域自治;相反,它必須既要求地方自治,也要求區域自治。”不僅如此,列寧還把民族自治(包括地方自治和區域自治兩種形式)提到了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一般普遍原則”這一高度上來。在我國各族人民已經翻身得解放,民族平等的民主制度已經建立的歷史條件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結合我國國情,創造性地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建立單一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和國家學説。

  2.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長期存在,是毛澤東民族區域自治思想形成的歷史依據。中華文明史是一部各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更是一部多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歷史,各民族經濟密切聯繫,文化高度依戀,大一統始終是中華各民族的價值追求和最高目標。入主中原的各族政權,也以統一中國為榮,以統一中國為己任。同時,歷代中央政府都對少數民族地區採取不同於內地的特殊政策進行治理。“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始終是歷代王朝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遵循。這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深厚歷史淵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把民族區域自治確立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是順應我國大一統民族心理和歷史潮流的必然之舉。

  3.我國各族人民長期共同的革命鬥爭,是毛澤東民族區域自治思想形成的政治基礎。追求大一統、維護大一統和鞏固大一統,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理認同和政治訴求。近代以來,中國各族人民為維護國家統一和爭取民族解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在救亡圖存的鬥爭中,共同的家園、共同的命運、共同的覺醒,把各族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空前的民族團結成為中華民族獲得新生的源泉。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各民族進一步聯合起來,同仇敵愾、共禦外侮,涌現出回民支隊、內蒙古抗日遊擊隊等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抗日力量,為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與此同時,中國各族人民還同極少數民族分裂分子在帝國主義勢力支援下進行策劃製造所謂“西藏獨立”、“東突厥斯坦”、偽“滿洲國”等民族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在這種鬥爭中,中國傳統的大一統思想和民族認同得到進一步昇華。偉大祖國是各民族的共有家園。只有國家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各民族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平等和發展進步;中國各族人民只有更加緊密地團結和聯合起來,才能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伴隨著這種民族意識的覺醒,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在的民族實體”到“自覺的民族實體”的歷史性飛躍,從而為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在新中國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正是順應中國單一制政治傳統的必然抉擇。

  4.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和民族地區資源分佈狀況,是毛澤東民族區域自治思想形成的現實基礎。我國各民族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漢族人口眾多,少數民族地大物博,漢族和少數民族地區存在著很強的互補性。同時,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水準也各不相同。總體上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各民族之間始終存在著密切而廣泛的經濟文化聯繫,各族人民共同開拓了祖國遼闊的疆域,共同凝聚成偉大的中華民族,共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這就要求在處理我國民族問題時既要致力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共同建設強大的祖國,也要從民族的、地區的實際出發,注意照顧差異和特點。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在新中國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立足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和民族地區資源分佈狀況的科學抉擇。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