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介壽正躬身與病人交流。
他是全世界研究腸道時間最長的人,他打破了亞洲小腸移植零紀錄
89歲高齡的他,至今仍忙碌在醫療和科研的最前沿——
漫漫“腸”路六十載
記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黎介壽
在很多人眼中,“傳奇”是他的另一個代名詞。
因為堅守,他漫漫“腸”路六十載。他一舉打破亞洲小腸移植“零”的紀錄,腸移植的品質達亞洲之最。
因為專業,他成了救人之星。多少個被其他醫院判了“死刑”的患者,在他的手裏,奇跡般地起死回生。
因為赤誠,30年來,他一次又一次提筆寫下入黨申請書。終於如願的那一刻——55歲的他,哭了。
因為熱愛,他才會有“瘋狂”的舉動。為破解腸外瘺的堵瘺難題,不惜以身試刀試驗膠水粘合傷口的效果。
他,是一位89歲的老人——黎介壽,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
他最快樂的童年記憶
是在杭州的那兩年
1924年9月13日,黎介壽出生在湖南長沙望麓園四號老宅。前一天,正是他母親的生日。教書的黎父靈光一閃,想起《詩經》有雲:“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意思是釀造好了春酒,為人祈求長壽。於是給孩子起名介壽,表達為母親祝壽的意思。
特殊的年代,註定了黎介壽有一個特殊的童年。黎父四處謀生,黎介壽跟著母親四處輾轉,長沙、上海、南京……1934年,黎父就任兩浙鹽務管理局秘書,舉家遷往杭州。
讓人沒想到的是,童年生活過的這麼多城市中,他對杭州的評價尤其高:“1935年到1937年我在杭州,這個階段是我兒童時期過得最好的時候。每天下午回來以後,到城站邊租自行車騎著玩。城站那邊有一條河,我們到河邊去撈魚,回來當做晚飯。”
1942年,黎介壽在廣西桂林參加高考,儘管成績很好,但考慮到學費、路費,黎介壽聽從了大哥的建議,到醫院當了練習生——管吃住,邊工作邊學習,來年再報考醫學院。
黎介壽就這樣走上了醫學之路。
1947年7月1日,黎介壽如願分到南京中央醫院外科,成了一名外科住院醫生。他年僅25歲,就已經成了醫院外科實力最強的住院醫生。
為試驗膠水粘合傷口的效果
他拿起手術刀劃開了自己的大腿
而他與腸子結緣,則要從1962年説起。當年,一名14歲的男孩得了腸絞窄,小腸扭得跟毛巾一樣,全壞死了。在治療小男孩的過程中,他發現,腸子的學問太大了,太奧妙了。別人能做的不稀奇,要做別人不能做的。從此,他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腸功能障礙治療研究。
1968年,他接觸到一個腸外瘺的病例。一名患者因為車禍導致腹部受傷,腸子被撞破好幾個洞,形成了腸外瘺。
當時,國內對腸外瘺的治療研究還沒起步,這種病人的死亡率高達60%—70%。專家會診了一次又一次,怎麼也找不到辦法。
怎麼把瘺口補起來?他在病人床前,一觀察就是一整天,腸瘺病人身上散發著陣陣惡臭,別人都喘不過氣來了,他卻不管這些,還打趣著説自己都成司馬遷了,天天都在記史(屎)。
有一天,靈感來了。他發現有醫生用膠水粘合開裂的筆套,一個念頭從腦海中閃過:能不能用膠水把腸子的瘺口粘起來?
這個念頭讓他興奮,也讓他擔憂。畢竟,膠水是化學物質,用來補腸管不管用?對人體是不是有副作用?
那一天,他走進自己的房間,關上房門。準備好碘酒、藥棉、紗布、膠水,捊起左腿的褲管,用手術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劃開一條兩寸長的大口子。冷靜的他,用事先調好的膠水,涂在傷口處。
一天、兩天,傷口癒合了!
不過,剛開始的補腸手術卻失敗了。大腿上的肉因為運動少,好補,但腸子卻不斷蠕動,乳膠剛補上,一動就掉了。
正在這時,黎介壽讀到了一本《美國外科婦産科》雜誌——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想方設法偷偷訂閱了好幾本英文書籍,白天怕被人發現,每晚11點後,他躲在屋裏偷偷看——書上一篇腸外營養的文章,讓他頓時有了靈感:腸外營養支援!
這一招,管用了。經過調理,病人的臉色很快就紅潤了,再次手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