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探索密切聯繫群眾新路徑

時間:2014-04-04 13:31   來源:新華網

  在中國的革命老區延安,一場“千名領導幹部包扶低收入村”的活動正在持續。從2012年3月起,延安抽調1366名市、縣、鄉領導幹部每人包扶一個低收入村,5年不變。

  在這場活動中,延安當地政府要求,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

  “幫扶不能靠‘拍腦袋’,首先要聽群眾心聲。我們在調查的基礎上請專家‘會診’,扶貧方案經過群眾點評。”延安市安塞縣副縣長馬志強説。

  在最初的20多天裏,馬志強所在的幫扶小組就走訪群眾367人,填寫調查表154份,形成文字材料5萬字,在了解群眾“所需所想”的基礎上展開工作。

  作為中共“群眾路線”的最早提出地,延安的在創新與發展的基礎上,完成了一次回歸。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出臺“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要求,到基層調研要深入了解真實情況,向群眾學習、多同群眾座談。隨之中國各地開始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密切聯繫群眾的新路徑。

  2013年2月,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把包括區長在內的89名領導幹部的手機號碼,通過官方網站向社會公佈。

  今年60多歲的農民張忠義,不久前通過撥打臨潼區衛生局局長王斌洲的手機,追回了新農合漏報的6000多元醫療費。“沒想到我打個電話居然能追回這麼多錢。”這令張忠義感受到轉變。

  統計顯示,手機號碼公佈以來,臨潼區89名領導共接聽群眾來電1688件,回復1636件,回復率96.92%。其中區長185件,回復147件。

  一些臨潼區幹部表示,這一舉措等於把自己置於群眾和媒體的雙重監督之中。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倒逼,不但有群眾來電,甚至還有媒體記者打電話核實,這對日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江西省共青城市則正在開展“公務員家訪”活動。所有公務員平均每月至少要2次深入群眾進行“家訪”,著力幫扶最困難群眾、解決群眾反映最突出的問題。

  江蘇省徐州市則實施百姓辦事“零障礙”工程,以辦事“不排隊、不跑腿、不找人”為服務目標。徐州市委書記曹新平説,這些措施就是使大勁解決群眾身邊的“小事”,瞄準群眾辦事難和機關“中梗阻”、“潛規則”等問題,改進作風、提高效能,讓百姓切實從中獲益得利。

  在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53個社區設立“民生工作站”,由區領導帶隊,每月定期到各自聯繫的社區問計問需,開展黨員幹部密切聯繫群眾的制度化探索。

  “密切聯繫群眾的核心是要直接面對群眾,到群眾中去。”陜西省委黨校教授畢遠佞説:“目前,全國各地正在積極探索新時期群眾路線的新路徑,有了一定的成效。今後還應在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將其長效化、制度化。”

  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會議提出了“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

  在西安市民張紅看來,新風吹來,各級政府的作風正在轉變。“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現在領導來訪等活動不封路了,高檔餐館裏的吃喝少了。群眾對幹部的看法慢慢在轉變,與政府的感情自然會加深。”

  另外,許多地方和部門還主動適應網路特色,利用政務微博開闢了一條新的群眾路線,有地方幹部指出,網民來自於人民,網路連接著現實,民意上了網,群眾路線也要搬到網上。

  “‘織圍脖’也許無法替代‘面對面’‘走基層’,但它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路徑,也是越來越流行的路徑,勢必成為新形勢下幹部的必修課之一。”北京媒體撰稿人閆婷説。

  畢遠佞説,必須要打通幹部和群眾之間的溝通障礙,實現民意訴求與職能部門的“無縫對接”。“群眾不能事事找領導,領導關心了才能解決問題。要讓職能部門真正各司其職,負起責任。”

  專家表示,密切聯繫群眾需要制度約束和激勵,防止成為“一陣風”。要完善優化考核方式,加強綜合評價,堅持“考事”與“考人”相結合,突出考核密切聯繫群眾工作實績和幹部德才素質。(記者姜辰蓉 李雲路)

編輯:張玲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