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公佈的中紀委十八屆三次全會公報,明確提出了反腐工作的三個層面,即讓領導幹部“不想腐”、“不能腐”和“不敢腐”。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表示,這三個層面是反腐工作的不同角度,將懲治與預防相結合。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錫鋅教授認為,當下在懲治貪腐使官員“不敢腐”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反腐敗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在制度保障之下,形成“不想腐”的公共政治文化,而制度和文化的共同保障,是反腐敗未來的方向。
“帶電的高壓線”之下
“不敢腐”
在黨建專家、中央黨校教授戴焰軍看來,過去一年處理大案、要案取得的成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罕見的。與此同時,對於一些影響沒那麼大,但群眾反映強烈的“蒼蠅”,也沒有放過。他認為,這樣的懲治腐敗力度,體現了中央的決心。
中紀委發佈的數據,佐證了這一説法。去年一年,已結案處理和正在立案檢查的中央管理幹部有31人,其中包括劉鐵男、倪發科等廣受輿論關注的案件。而2013年,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處分182038人。
從高層的表態來看,這種懲治腐敗的力度將成為常態。習近平總書記近日表示,反腐敗高壓態勢必須繼續保持,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將這種高壓懲治腐敗比作“清場地”,即在一片良田中出現了雜草,為了實現良性發展,必須將其清除掉。
通過制度建設實現
“不能腐”
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曾表示,治標是為治本贏得時間。在有關專家看來,“治本”的核心就是制度的建設。
“制度建設最重要的,就是通過方方面面制度的完善,不僅把權力關進籠子,而且要關進可靠的籠子,使權力受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王錫鋅告訴記者,制度建設中不能出現“牛籠子關貓”的現象。
王錫鋅認為,腐敗是人和制度的博弈,如果制度使得腐敗的代價很大,官員自然會在面臨誘惑時,出於利益考量予以拒絕。
制度的落實和監督同樣重要。習近平提出,不能讓制度成為紙老虎、稻草人。在戴焰軍看來,要達到這一點,關鍵是在制度設計上,要重視程式的設計,要有一整套讓既有的規定得到落實的程式。
營造公共政治文化
“不想腐”
王錫鋅認為,經過完善的制度建設,在其長期影響之下,會形成一種“不想腐”的公共政治的文化。“不想腐”的文化和“不能腐”的制度,在他看來,是反腐敗未來的理想狀態。
在一個潛規則盛行的社會中,人們會認為隨便拿點小禮品,或者到處吃喝都沒有關係,對腐敗的抵觸心理就會降低,王錫鋅分析説,在這樣的氛圍中,幹部自然也難以做到“不想腐”。
事實上,當下的反腐建設跟解決這些潛規則的作風建設是密切結合的。自2012年12月以來,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強勢解決“四風”問題,並對違反者點名道姓通報曝光,在戴焰軍看來,就是防止這些小問題最終演化成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