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定紅線,讓“送禮神器”沒市場

時間:2014-01-23 14:57   來源:光明日報

  “給領導送禮的神器”“單位福利有著落了”“發票開得靈活”……在中紀委一個又一個的禁令之下,禮品冊、電子禮品卡等網路送禮方式的時興,給人一種強烈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感覺。這再次證明,哪怕是再細緻入微的反腐禁令,如果不能歸結于有效的制度安排,也難免被基層部門用盡“聰明才智”繞過監管,就像“四菜一湯”,就像“礦泉水瓶裝茅臺”,就像“農家院裏洗桑拿”等。

  所謂“送禮神器”,雖然借助了網路外殼,本質卻毫不新鮮,無非兩個特點:一是送得更便捷更巧妙,讓收禮的人感覺收得安全;二是發票可以隨便亂開,送禮的人能夠走賬報銷。對於前一個,其實不乏監管手段,通過電商平臺,既能查到購買者的姓名,也能查到收禮者什麼來頭。至於發票隨便開,則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唯有管住發票,“送禮神器”才會黯然失色。因為,禮品和送禮手段雖花樣翻新,資金來源卻大多都是公款。嚴格發票管理,讓公款購買禮品走不了賬,是消滅“送禮神器”最需要補上的短板。

  當然,“送禮神器”之所以會有市場,根本的原因還在於禁令的威懾力不夠;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送禮神器”,而在於“收禮神膽”——如果官員真的不敢收禮了,再巧妙的“送禮神器”也不會有市場;正因為官員依然敢收,所謂“送禮神器”才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禁了會員卡又來了電子禮品卡。

  禁令一個接一個,為什麼官員還敢收禮?因為禁令針對的都是具體的節日,或者具體的項目,只要禁令沒有涉及的,比如電子禮品卡,似乎就“令無禁止即可為”。我們急需一個明確的規定,劃出一條清晰的紅線,告訴官員哪些收禮行為是正常的“禮尚往來”,哪些則涉嫌貪污受賄。而且,一旦觸碰紅線被揭發,就將永久記錄在案。

  總之,最需要嚴厲打擊的,不是推陳出新的“送禮神器”,而是官員的“收禮神膽”。只要官員因為懾于嚴厲而明確的法律紅線不敢隨便收禮,“送禮神器”自然沒有市場。

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