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拆除圍墻是貼近群眾的第一步

時間:2014-01-23 14:57   來源:光明日報

  據媒體報道,在雲南省昭通市綏江縣,全縣所有黨政機關都沒有圍墻,人們到機關辦事不會被詢問,也不需要登記就可以走進包括縣委書記在內的任何一名幹部的辦公室。該縣縣委書記楊淞説:“過去閉門造‘策’,執行起來很難。現在敞開大門,走群眾路線,群眾對政策的信任度明顯提高了。”

  這些年來,一些地方政府開放機關大院的新聞見諸報端,此前有山西長治市政府、浙江杭州市余杭區政府拆除機關圍墻。新年伊始,南京市政府也首度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包括市委書記楊衛澤在內的主要官員走出辦公室,迎接市民參觀團。

  讓老百姓自由地在政府大院裏行走,或者辦事,或者隨便走走,沒有懷疑的眼神,也沒有人為的阻攔,這樣的開放姿態值得讚賞。就像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説的那樣,機關大院本來就是群眾的家園,歡迎市民參觀、批評與監督。

  黨政機關主動拆除圍墻,不僅方便了前來辦事的百姓,也方便了公務員了解、體察、掌握第一手的輿情民意,而相關公共政策的制定,也有望在這種開放中,與民眾形成良性互動。不過,若想真正貼近民眾,讓公眾參與公共決策,除了拆掉圍墻,還應該有更積極、主動的作為,真正踐行群眾路線。

  比如,公共決策如何才能真正體現民意?僅僅是允許民眾去政府反映問題,向相關機構提出建議,似乎還遠遠不夠。這樣的決策方式,不僅存在偶然性、隨機性,也缺乏嚴格的制度保障讓民意順暢地參與公共治理。具體而言,在意見徵集、方案公示、進展情況、資訊反饋、結果公開等權力運作的各個環節,都應該向社會公開並接受監督。

  也就是説,既要拆圍墻,也要拆“心墻”,與拆除有形的實體高墻相比,拆除圍繞在政府周圍諸多神秘化的“規矩”,也同等重要。諸如決策議事規則,部門權力清單,等等,都應該逐步有所變化,以往那種閉門決策、捂著蓋著的情形,早就應該扔到一邊去了。有了這樣的深入和徹底,群眾的“心墻”才有可能冰釋。

  以綏江縣為例,該縣在開放機關大院的同時,對行政決策模式也進行了巨大改革。所有公共政策的出臺,均經由民眾參與,“未聽取群眾意見的事項不決策、未經群眾討論的事項不決策、群眾不同意的事項不決策”,有了這樣的公開透明,政府與民眾之間也就不再相互戒備、設防了。

  政府的權力本來就來自人民,開放黨政機關大院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相信隨著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還會有更多的黨政機關拆除圍墻,迎候民眾前來。另一方面,也應該加快權力公開的制度化進程,按照中央決定,“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作體系”。唯願這種“開放”之舉不會是一陣來得快也去得快的疾風,而要留下公共權力公開透明的堅實腳印。

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