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花開了,老師我想你,你的恩澤如綿綿細雨滋潤我心底;夏天的蟬叫了,老師我想你,你的教誨似涼爽的風輕拂我耳際……”
以前,每次聽到這首歌,陽曲縣新陽街小學語文教師李娟“總會想起自己求學生涯中幾位改變我人生軌跡的老師”。現在,李娟常感慨:“如果我的學生聽這首歌時能想起我,那我就值了。”
教會孩子“愛”
2005年9月,李娟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14年來,李娟的獲獎證書、榮譽稱號拿了足有“一抽屜”,縣裏的、市裏的、省裏的,“挺幸運的”。可她最看重的不是這些,而是學生們教師節時的一個短信、過年時的一句問候。每每此時,她都要特別關注一個名字——鄭琴(此處為化名)。
那是李娟帶的第二個班,班裏有個女孩叫鄭琴。“一眼看過去,就覺得她不一樣,沉默、孤寂、離群,怎麼説呢?眼裏沒有‘光’。”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道,孩子的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在她二年級的時候不幸去世。之後不到一年,父親拋下她和86歲的爺爺不知去向,再無音信。“如此經歷,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也受不了,何況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幾番接觸,李娟認為:對她,最當緊、最重要不是如何成為一個“好學生”,是成為一個“人”,是學會愛與被愛。從那時起,李娟開始關注鄭琴。課上,有意無意讓她發言;課後,和她拉家常,談爺爺、談生活。“起初,收效甚微,孩子畏畏縮縮,不願也不會與人溝通,心底深處總是怕。”後來,李娟想了個辦法,鼓勵孩子記日記。“讓她先與自己溝通,把真實的想法寫出來,我才能了解、才能介入。”一開始,孩子的日記都是只言片語。可李娟卻非常認真地回復,生活學習、喜怒哀樂。孩子看到回復有時會再回復,李娟再回復……“我觀察過,每次她看我的回復都很認真,很快樂”。畢竟是孩子,一年下來,活泛了很多,也能“大聲”説話了,也能和同學們打鬧了。
可生活的窘迫是孩子解決不了的,李娟作為老師,也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經常從家裏拿點或者上班路上給她買點早飯。”一天早晨,李娟拿了兩個包子給她,她吃了一個,另一個一直拿在手裏不往嘴邊送。“怎麼不吃了?”“老師,我想中午拿回家給我爺爺吃。”那一瞬,李娟緊緊抱住了孩子。
十指有長短,學習有好壞。鄭琴的成績始終一般,但她學會了愛,而這是世上最寶貴的東西。“她畢業好幾年了,我們一直都有聯繫。”李娟説。
“永遠的六(3)班”
2013年,李娟與後來被稱為“永遠的六(3)班”結緣了。當時他們只是四年級的學生,卻“學習懶散、精神渙散、紀律鬆散、調皮搗蛋”。李娟深知班級管理與教學工作必須雙管齊下才能見效。
早晨,李娟總是早早來到班裏,有時打掃衛生、管管紀律,有時帶著孩子們朗讀課文、背誦古詩,“總之就是讓同學們看到我。”晚上,安頓好自己剛一歲的孩子,李娟還得伏案忙碌,為了備好一節課,常常要“折騰”到淩晨。
功夫不負有心人。豐富、幽默的課堂授課,嚴肅、活潑的課後活動,日常的交流互動,孩子們漸漸愛上了語文也愛上了李娟。倏忽三載,六(3)班的成績低開高走,一路飄紅,各種獎項盡收囊中。畢業時,孩子們精心準備了一台小節目——“永遠的六(3)班”,回報師恩。然而更讓她欣慰的是,此後一年不斷接到的喜報:“李老師,我考全年級第一,當學生會主席了!”“李老師,我上初中的第一篇作文寫的是您!”“李老師,孩子回家説想您!”(劉曉亮)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