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9  >   時代新人説—我和祖國共成長  >   時代新人風采

事不避艱 行不畏難

2019年05月24日 09:28:38  來源:太原日報
字號:    

  從一個一臉稚氣的青年,一名在旁人眼裏看來柔弱的大學生,到一名井下掘進普通工人,然後成長為公司技術骨幹、煤礦基層管理幹部,西山煤電集團公司東曲礦綜採一隊隊長王偉用了11年時間。

  2007年7月,王偉從中國礦業大學礦井建設工程專業畢業,他懷著對煤炭事業的嚮往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來到了西山煤電集團東曲煤礦。

  憑著對礦山的熱愛和敬業精神,王偉一次又一次攻堅克難,不斷鑽研實驗,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在生産過程中進行創新,把創新技術再應用於生産。

  堅定信念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初入職場,在井下做掘進普工的王偉,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傅們學習設備操作方法,認真觀察巷道的支護情況及各工序之間的銜接等;下班後,他會翻開所施工巷道的圖紙及各部設備的説明書進行研究,儘快做到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了提升自己的知識水準,他還主動擔當起礦職教科兼職教師的職責,與新老工人進行經驗交流。在同事們眼裏,“王偉身上充滿了活力,永遠在認真地完成一項又一項工作,讓我們很受鼓舞。”

  王偉擔任技術主管後,每天參加三個班前會,不到一週時間就能把全隊100多名職工對號入座,並熟知每個人從事的工種。無數個日夜,他總是吃住在隊裏或井下,和全隊幹部職工抱成一團,以一個共産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最短時間把工作做得井然有序。

  自入職以來,對“奉獻煤海的信念”,王偉一直很堅定。2011年,他所在的綜採一隊負責對一個工作面進行回採,其間遇到頂板破碎、滾幫嚴重而導致頻繁冒頂的問題,他立即組織技術骨幹成立了攻關小組,採取針對性措施進行頂板維護。每次,不分晝夜,遇到類似難題,王偉都會立即更換衣服下井,抵達工作面,認真觀察現場,掌握第一手資料,尋找解決辦法,現場跟蹤。一直以來,他都以身作則,帶領身邊的青年職工一起團結奮進,做礦井安全生産的堅實後盾。

  勇於創新

  “只有創新,才能降低職工的勞動強度,保障礦井的安全生産,提高企業的效益。”王偉深信,“科技、創新就是企業的生産力,是礦井安全生産的基石。”

  在東曲礦+860m水準首個大採高工作面——28202工作面收尾期間,面對大採高支架太高金屬網難以舉到支架頂樑上、上網時人員在煤壁側安全隱患較大、傳統鋪網工藝滿足不了對頂板的控制這幾個難點,王偉迎難而上,積極去兄弟單位參觀學習,認真查閱國外綜採工作面收尾方面的資料,學習新型技術的視頻及實效圖片,結合工作面實際情況,經過仔細研究和反覆模擬後,他最終採用了新型整片尼龍網對整個通道進行鋪設的技術,將傳統收尾時間從15天縮短到7天,創經濟效益120多萬元,有效緩解了東曲礦安拆工作面銜接緊張的局勢,為下一個工作面早日投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擔任綜採一隊隊長期間,王偉組織綜採一隊所有大中專畢業生及技術“大拿”成立了以他為組長的技術攻關小組,針對安全生産上的技術難題、疑難雜症等老大難問題進行攻克,這一舉措充分調動了青年職工的積極性,為安全生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針對綜採工作面設備多、油脂種類也多這個老大難問題,攻關小組苦苦思索,大膽創新,將油脂庫放在了設備列車上,將固定油脂庫變成了移動油脂庫,避免了油脂的搬運及浪費,提高了設備註油品質,確保了工作面設備的正常運轉。

  王偉參與的多個創新項目,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所在隊組均能安全超額完成任務、品質標準化建設一直處於集團公司領先水準,為礦井爭得了榮譽。面對“全國第六屆煤炭工業生産一線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山西焦煤(集團)公司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接踵而至的榮譽,王偉説:“成績只能説明過去,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鬥志,加倍努力工作,為礦山的明天,也為企業的未來……”(弓鳳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