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君是一名“橋三代”。爺爺是新中國第一代大橋人,曾經參與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通車61年,歷經4次特大洪水、78次輪船碰撞,仍然堅如磐石。爺爺經常説:“我們做技術工作,跟數據打交道,一定要敬畏品質,堅守底線!”他的父親在爺爺參建南京長江大橋時出生,做了一名橋梁工程師,2008年,參與修建了太原的南中環橋。
2013年,帶著爺爺一生對橋梁事業的摯愛和父親曾經修建南中環橋時難忘的回憶,張博君也從武漢踏上了太原這塊神秘而又充滿期待的土地,並參與修建了世界首座對稱五拱反對稱五跨非對稱斜拉索橋——北中環橋;2016年,張博君作為骨幹參建了太原首座獨塔空間扭索面斜拉橋——攝樂橋,獨塔扭索面斜拉的工藝目前在國內比較領先,施工難度很高,正常需要兩至三年工期。市政府要求這兩座大橋當年開工、當年通車,他們提出了“吃三睡六幹十五”的太原精神,即每天吃飯3小時,睡覺6小時,剩餘的15小時都用在施工上。3800多名建設者全部實行24小時輪班作業,經過200個晝夜,北中環橋和攝樂橋竣工通車,創造了國內同類型橋梁施工最快的紀錄。
很多工程難度大、工期緊,品質卻不能打折扣。張博君始終堅信,零誤差,是大橋人一種精益求精的品質以及對社會的一份責任。正因為一代代大橋人對品質的堅守,60多年來,大橋局修橋2000多座,沒有一座有品質問題。
來太原5年,張博君一直戰鬥在施工一線。他説,作為大橋人,必須有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正是如他一樣的眾多建設者用鋼鐵臂膀架起了一座座橋梁,宛如一條條絢麗的彩虹飛架在三晉大地。大家用智慧詮釋了齊心合力,用汗水創造了太原速度,用無數個日夜續寫了建設的傳奇。
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閒暇時,張博君會坐在工地上,靜靜欣賞不遠處自己的作品——北中環橋、攝樂橋。那個時候,他覺得自己就是個太原人,他和父親接力,都是推動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光榮建設者,他為此自豪與驕傲!(太原市住建委選送)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