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

時間:2015-05-15 15:33   來源:台灣網

  無錫,簡稱“錫”,古稱梁溪、金匱,被譽為“太湖明珠”。無錫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樞,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 無錫北倚長江,南瀕太湖,東接蘇州,西連常州,構成蘇錫常都市圈。

  無錫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

  無錫有黿頭渚、靈山大佛、影視城、梅園、蠡園、東林書院、南禪寺等景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是詩人郭沫若用來形容無錫太湖的風景的。

  境域

  全市總面積為4626平方公里[9] (市區1643.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231.3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和丘陵面積為782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16.90%;水面面積為1342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9.0%。

  地形

  無錫市境內以平原為主,星散分佈著低山、殘丘。南部為水網平原;北部為高沙平原;中部為低地辟成的水網圩田;西南部地勢較高,為宜興的低山和丘陵地區。無錫市地貌雛形,形成于中生年代印支期(距今約1.8億年)的華夏係構造,它使無錫地區褶皺成陸。而燕山運動(距今約1.5億~7000萬年)因強烈的火山活動和新塊褶皺構造的形成,使原來比較穩定的基底又生新復活升高。距今約2500萬年的喜馬拉雅運動,以差異性升降運動為主,它在老構造的基礎上,又加強了東西間褶皺和斷裂,使江陰、宜興一線以東形成了以現代太湖為中心的坳陷盆地,即太湖盆地。宜興地區山體均作東西向延伸,絕對高度500米以上,最高峰為黃塔頂,海拔611.5米。江陰和無錫市區的山丘總體上呈北東、北東東走向,其高度由西南往東北逐級下降。最高峰為惠山三茅峰,海拔328.98米。

  氣候

  無錫市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夏季受來自海洋的夏季季風控制,盛行東南風,天氣炎熱多雨;冬季受大陸盛行的冬季季風控制,大多吹偏北風;春、秋是冬、夏季風交替時期,春季天氣多變,秋季秋高氣爽。常年(1981~2010年30年統計資料)平均氣溫16.2℃,降水量1121.7毫米,雨日123天,日照時數1924.3小時,日照百分率43%。一年中最熱是7月,最冷為1月。常見的氣象災害有颱風、暴雨、連陰雨、寒潮、冰雹和大風等。具有南北農業皆宜的特點,作物種類繁多。

編輯:朱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