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尚長榮:四回延安 每一回都是新的起點

時間:2012-05-24 10:10   來源:人民網

  重溫《講話》精神,傳承民族文化應有的責任和堅守。今年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週年,70年來風雲變幻,但《講話》的發表對各個歷史時期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制定和文藝工作發展的影響卻是十分巨大而且非常深遠的,它確定了黨對文藝工作的基本方針,奠定了中國文藝的發展方向,指導和推動黨領導的文藝事業蓬勃發展。70年來,《講話》精神指引著無數文藝工作者不辱使命的創作演出了大批深受觀眾喜愛的戲劇作品,多年來的藝術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只有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出藝術家和藝術的價值,只有和人民群眾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才能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

  我和陜西有著難以用語言和文字來確切表達的情感,我從19到51歲都在那裏生活,整整32年,待了半輩子,我在這塊熱土上成長,感受著黃土地的厚重與陜西鄉親們的赤誠,是這裡幾千年來的悠遠歷史和數代傳承的質樸氣息撫育了我。我曾四次到延安,1961年,陜西省京劇院和陜西省戲校將近200人到陜北去演出,這是我第一次去延安,滿懷著對延安的敬仰和崇拜,那時延安象徵著革命,象徵著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光榮,是我們大家都非常嚮往的革命聖地。

  第二次是1973年,當時要拍以毛主席轉戰陜北、老區人民支援解放戰爭為題材的《沁陽站》這個戲,我們專程去了蟠龍戰役和“沙加站”戰役的發生地參觀了很多毛主席當年轉戰陜北的革命遺址。我第三次去延安是1992年,也就是《講話》發表50週年的時候,我已經調到了上海工作,當時和陜、滬文藝工作者們一起在楊家嶺演唱了《周總理又回延安城》。

  我第四次去延安是2012年5月,今天的延安和我51年前、39年前、20年前去的時候都大不一樣了,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富國強,咱們中華民族已經踏上了偉大的復興之路,我為延安人民唱的是《我是中國人》,自信生來有傲骨、浩然正氣滿乾坤,我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更為咱們偉大的國家幾十年來日新月異的發展而驕傲。重溫《講話》內容,繼承革命傳統,時代在變,但作為文藝工作者,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當代人,國家的良心、民族的氣節對於創作者來説是萬萬不能變的,就像《我是中國人》當中唱詞一樣“做一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磊磊落落、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中國人的良心和中華民族的氣節是我們所有文藝工作者的脊梁,更是所有文藝創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毛主席説過,“一個人能力有多小,但只要有這種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一個真正的人”。作為當代的文藝工作者,我們的作品也應該是高尚的、純粹的、有道德的、脫離低級趣味的,為社會、為民眾服務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裏面鮑爾?柯察金有這樣一句話,“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應碌碌無為而羞恥”。現在的文藝創作各種理念、思路、新見解、新觀點噴涌而出,我們都應該給予極大的寬容與理解,但我們的創作是應該遵循主流價值觀、保持大方向不變的,這不是保守,更不是落後,而是傳承民族文化應有的責任和堅守。

  回想起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的是多少不易,幾代人付出了多大的犧牲,走過了多少不平坦的路,跨過了多少坎坷才有了今天,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號召我們要建設文化強國,文學藝術要大發展、大繁榮,這是我們戲劇人的本職工作,這是時代的重托,更是黨和人民給予我們的厚望,這個時代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社會責任感、加強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感,建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驕不躁潛心創作,遠離媚俗,為時代、為人民奉獻出更加優秀的藝術作品。(本文摘自尚長榮在中國文聯舉辦紀念毛澤東《講話》發表7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