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2017端午節  >   各地活動

端午 上饒喊你來看劃龍舟、吃粽子

2017年05月31日 16:05:43  來源:大江網
字號: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快來了,熱鬧的龍舟劃起來了,熱騰騰的粽子吃起來了……這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總是能給我們在初夏時節帶來一些熱鬧和一些溫暖。在端午節來臨的日子,我們一起去看看如火如荼的龍舟賽準備情況,一起來感受這個傳統節日的味道。

  端午的精彩

  “哥幾個,來搭把手,把龍骨搭上去。”5月21日,玉山縣玉琊溪畔的龍船屋裏,造船師傅們正在合力把龍骨搭上龍舟,為下水做準備。這根龍骨有20多米長,前幾天刷好的漆面油光锃亮。“我們玉山的龍舟有兩個特色,一個是龍頭精緻小巧,一個是龍骨長,龍骨直接入水,成為龍尾,充當了船舵的作用。”造船師傅説。

  臨近端午,玉琊溪畔的村莊變得忙碌起來,大家都在為一年一度的龍舟賽做最後的準備。玉琊溪上賽龍舟,多為民間自發、自願比賽,每個村、每個居自備龍船,自組船隊。各村(居)龍舟有的在端午前幾天就提前下水演練。龍舟下水時,還要舉行簡短而古樸的“抬龍”儀式。開賽時,有巡演儀式,接著是順水賽、逆水賽、雙船賽、多船賽、接力賽等,村民們還出動幾隻木船維護安全。比賽過後,還有慶賀儀式,岸上鞭炮聲此起彼伏,隨時會有村民、鄉友、親戚和老闆們為參賽龍舟贈發香煙、啤酒和香噴噴的包子。

  來自浙江衢州的遊客董先生每年都會在端午假期到三清山旅遊,同時觀看玉山的龍舟賽。 “臨湖的水流比較湍急,龍舟賽驚險刺激;橫街河段水面較寬,適合多艘龍舟競渡,需要更多的技巧和體力,比賽中你追我趕的場面扣人心弦;文成鎮河段風光秀麗,又新開發了蜜月小鎮鄉村旅遊點,龍舟仿佛就在畫中游一般。”董先生説起龍舟賽來頭頭是道。

  玉琊溪龍舟競渡活動,展示了玉山人民淳樸的鄉風民俗、愛國情感和勇往直前、追求新生活的拼搏精神。作為三清山大旅遊線路上的一道特色風景,龍舟賽項目更激活了玉山黃金水道旅遊文化開發,使得“上三清看山,到玉山玩水”的山縣合作、全域旅遊之路越走越寬。

  在德興新營街道,今年的龍舟賽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各支參賽隊伍正加緊練習。

  據了解,新營街道龍舟賽由民間自發組織,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每年的端午節,在德興市洎水河上鑼鼓喧天,吶喊聲聲,人山人海。今年的龍舟賽將於農曆五月初五和農曆五月十三日舉行,來自新營街道新營一、二、三村村民和女兒田居委會的13支龍舟隊、300多名隊員參加比賽。(吳德強葉偉強)

  端午的習俗

  傳統佳節端午節有許多蘊涵著美好寓意的民間習俗,如劃龍舟、佩香囊、挂艾草與菖蒲等。

  “劃來嘿喲,驍蕩嘿喲,劃來劃來,劃劃來來嘿”,《龍船歌》高聲唱起,鑼鼓聲響起,一艘艘龍舟如遊龍在水面飛馳。劃龍舟是上饒人端午這天的傳統習俗,大多由民間自發組織。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在《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祐划船平安,表達著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劃龍船時,人們常常唱歌助興,不少龍船歌也流傳了下來。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這天人們會在自家門口挂上艾草與菖蒲以驅病、防蚊、辟邪。端午是入夏后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而艾草特殊的香味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傳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這些傳説雖沒有科學依據,但表達了古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嚮往。

  端午當天,許多大人孩子也會佩戴香囊,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或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或甘松等),佩在胸前或腰間,香氣撲鼻。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手工藝品。(記者戚虹鴻)

  端午的味道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傳統節日總是少不了相應的節慶美食,每一件精心製作的食物裏也包裹著濃濃的節日味道。

  不論各地端午的習俗有何不同,粽子總是必不可少的節日美食。小小的粽子裏,包裹著端午的味道和地方的傳統,更有節日的記憶和家的溫暖。從某種程度上來説,粽子的味道就是端午的味道。

  粽子是一種粽葉包裹糯米蒸煮的食品,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相傳,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後來,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每年農曆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餡種類繁多,南北各異,有鮮肉、豆沙、蛋黃、板栗、火腿、紅棗等等。什麼都不放的鹼水粽子同樣美味。熱乎乎的粽子最是誘人。剝開粽葉,淡淡的粽葉香浸透著糯米,鹹粽鮮香軟糯,甜粽甜不膩口。不止粽餡多樣,粽子的包法各地也各有差異,一般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每年端午節,上饒不少地方會組織包粽子比賽,在充滿樂趣和歡笑的比賽中傳承著傳統節日的熱鬧和情感。

  除了粽子,雄黃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是端午節的傳統飲品。端午節這天,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涂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少量飲用雄黃酒,可治驚癇、瘡毒,但由於雄黃有腐蝕之力,所以一定要經醫生指示。

  此外,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鴨蛋黃、雄黃酒。也有其他説法,鹹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

  一頓豐盛的端午餐,寄予著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珍視及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