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2017端午節  >   端午習俗

你所不知道的端午習俗:送蒲扇、鬥草、五彩繩

2017年05月25日 15:37:43  來源:騰訊
字號:    

  鬥草

  鬥草又稱鬥百草,是端午民俗,民間的一種遊戲。

  梁代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荊楚人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浴蘭節”即端午節,因為端午時正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的季節,古人用蘭草湯沐浴去除污穢,漢代《大戴禮》中説道:“午日以蘭湯沐浴”。這裡的蘭湯就是用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放在水裏煎煮,有香氣,可以治皮膚病、去邪氣。

  古人生活單調,因為有神農嘗百草,就有了鬥草的習俗。在浴蘭節時,人們就成群結隊地去採草比賽,或者對花草的名稱,如用“狗耳草”對“雞冠花”,或者比賽品種的多少,品種多的勝——這種就是“文鬥”,需要很高的文學素養。還有一種玩法,就是兩人一人拿著一個葉柄,比試草莖的韌性,相互勾結,捏住柄的兩端,往自己的方向拽,先斷的為輸,再換另一葉柄——這種就是“武鬥”。北宋詞人晏殊《破陣子》中的“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裏相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寫的就是鬥草。

  《紅樓夢》裏就有三次寫到鬥草的遊戲,第一次出現在第二十三回“鬥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無所不至”,第二次是在第六十二回,第三次是在第七十八回“捉迷屏後,蓮瓣無聲;鬥草庭前,蘭芳枉待”,都是“文鬥”。最詳細的就是第六十二回:

  寶玉生日那天,香菱和幾個丫頭各採了些花草鬥草取樂。一個説:我有觀音柳,另一個説我有羅漢松;一個説“我有《牡丹亭》上牡丹花”,一個説“我有《琵琶記》裏枇杷果”。突然豆官説“我有姐妹花”,大家都對不上了,只有香菱説“我有夫妻穗”。豆官説:“根本沒有什麼夫妻穗!”香菱接著爭辯道:“一枝一個花叫‘蘭’,一枝幾個花叫‘穗’。上下結花為‘兄弟穗’,並頭結花叫‘夫妻穗’,我這個是並頭結花,怎麼不叫‘夫妻穗’呢?”豆官啞口無言,便戲謔地説:“依你説,一大一小叫:‘老子兒子穗’,若兩朵花背著開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剛外出半年,你心裏想他,把花兒草兒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説得香菱滿面通紅,跑過去擰豆官的嘴,兩個人就扭滾在地上,很是有趣。

  現在因為社會的發展,鬥草的遊戲早已失去了樂趣,有些孩子還在玩,但也基本為“武鬥”。

  五彩繩

  戴五彩繩的習俗起源於漢代。東漢應劭著《風俗演義》中就説到:“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説以益人命。”《荊楚歲時記》中也説:“以五彩絲係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意即五彩繩可以辟邪去災,祛病延年。

  五彩繩的五色代表五行,青色屬木,赤色屬火,黃色屬土,白色屬金,黑色屬水,彼此相生相剋,具有驅邪迎吉作用,且中國古代以這五色為吉祥色。五彩繩又稱“五彩龍”,端午節又稱“小兒節”,在“毒日”中佩戴可保護兒童驅妖避邪。戴五彩繩也有講究,要在太陽沒出來之前就戴上,而且不能隨意扯斷或者丟棄,要在端午節後的大雨天,讓它隨著雨水沖走,五彩繩就會變成龍,帶走身上不好的東西,帶來好運。

  端午節鮮為人知的習俗,除了上述的幾個,還有挂小辣椒、挂老虎鞋、放風箏(放走禍殃)、“畫額”(用雄黃酒在小孩子額頭上畫“王”字來鎮邪)、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打馬球、佩香包等等,都是為了驅邪除害、祛兇引福。端午節原來有這麼多有趣的習俗,我們就不要只記得吃粽子劃龍舟啦~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