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育坡養老服務站開展中秋活動
按:2014年,渝州路街道聯合區民政局成功申請市級社會工作服務示範項目,紅育坡社區養老服務站是項目內容之一。渝州路街道投入資金60萬元建設紅育坡社區養老服務站,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社會組織重慶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提供專業服務,創新探索出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鋻於示範項目工作取得創新性突破,為社區服務提質增效,受到居民的充分肯定,區民政局給予10萬元專項工作經費。2014年10月,九龍坡區社區建設工作現場會在紅育坡社區召開,全區19個鎮街分管社區建設的領導參加會議並參觀紅育坡社區養老服務站,渝州路街道在會上做經驗交流發言。
當前,我國養老問題日益突出,現有養老機構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入住要求,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處於逐漸弱化的狀態,社區養老服務已日益顯示出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渝州路街道于2013年9月成立紅育坡社區養老服務站,2014年8月向轄區老人開放。街道積極創新“社區+社會組織+社工”這種“三社聯動”模式,理清了“三社”在養老事業中的角色定位,探索社會各界“多元共建”社區居家養老事業的新方式。這種模式有效整合了居家養老資源,既為社區工作減負,又為養老服務提質增效,有較強的創新性、示範性和可複製性,為破解居家養老困局提供借鑒。
一、“一社”:以社區居委會為服務單元
一是初期負責統籌組建。街道和社區全面統籌、策劃、組建、宣傳紅育坡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積極聯繫和引進社會組織,召開5次專題會議商討社區養老服務項目建設方案。二是長遠期負責協調監督。社會組織每月向街道和社區報送該月工作情況彙報冊子,街道和社區負責協調和監督養老服務站的工作開展情況,並安排1名社區幹部專職負責養老工作,在社區養老需求與社會組織提供的服務之間搭建通暢的溝通橋梁。三是提供經費保障。街道投入60余萬元,將原紅育坡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精心改造為社區養老服務站,每年投入10萬元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區民政局每年給予街道2萬元養老工作運作補助,專門用於紅育坡養老服務站的日常運作費用。四是打造硬體設施。改造後的養老服務站總面積為300㎡,社區對養老站進行了功能分區,設置了文化活動室、興趣小組室、棋牌娛樂室、書報閱覽室、日間照料室和社工室等,均配有完善的設施,還設有午間休息床位6張。
二、“二社”:以社會組織為服務智庫
街道于2014年4月引入社會工作服務組織“重慶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提供專業化社會服務工作。一是具備專業資質。本次引入的社會組織為在市民政局註冊的全市第一批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機構,依託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專業教學團隊,具有19名註冊專業社工,具有近4年年的開辦經驗。二是植入專業理念。目前居民的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專業性和人手不足已成為社區提供養老服務的瓶頸。引入社會組織,帶來了養老服務的創新理念和專業方法,彌補傳統行政化、救濟式服務的弊端。三是確保運作規範。社會組織具有較為豐富的運作經驗,有利於促進各項養老服務規範運作。目前,紅育坡養老服務站已制定了8條工作職責、10條管理辦法。
三、“三社”:以專業義工為服務力量
一是組建專業隊伍。由來自社會組織的社工和社區工作人員組建紅育坡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站專業隊伍,工作站配備專職社工2名,社區工作人員1名,服務人員1名,志願者隊伍1支,為養老服務做好人員保障。二是策劃服務項目。專職義工運用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和社區社會工作三大基本方法,結合小區實際情況,牽頭組織策劃服務項目和老年活動。開展轄區老人基本情況摸底調查,建立老人基本資訊和健康資訊檔案。三是提供多元服務。目前,紅育坡養老站的服務包括健康養老、孝道養老、公益養老和文娛養老四項內容。建立“三級幫扶”模式,搭建“初老”參與社區發展建設、“中老”互助小組、“老老”幫扶支援服務平臺。開展“大手牽小手”活動,引導老人“回饋”社會,實現老年人“老有所為”。特別成立孝道小組活動,定期開展孝道講座、編導孝道情景劇、進行最具孝道精神家庭評比等活動,在社區營造“愛老敬老”優秀傳統文化氛圍。
“三社聯動”養老服務運作模式,充分調動了社會資源,提升了社區養老服務水準,使“五個老有”的養老目標逐步得以實現。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