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重建:地震重災區紅白鎮的變化

時間:2011-04-22 12:52   來源:國際線上

  位於大山深處的四川什坊市紅白鎮,是全中國唯一一個以顏色命名的小鎮。小鎮坐落在一個兩座大山所夾的山溝裏。小鎮盛産一種名為“紅白茶”的煮茶,鎮上原有祭祀太陽和月亮用的紅場和白場,故而得名。

  2008年5月12日,與紅白鎮僅一山之隔的汶川發生8級特大地震,紅白鎮由於距離震源近,頃刻之間被夷為平地。全鎮7000多人口中,有1151人遇難或者失蹤。地震後,按照國家的對口援建政策,紅白鎮在北京市的援建下在原址上進行重建。

  20日,記者走進了重建後的紅白鎮,除了對面山體上清晰可見的巨大滑坡痕跡以外,已經很難看出這裡曾經遭受過巨大的天災。紅白小鎮清一色的白墻青瓦兩層小樓錯落有致,居民三三兩兩地在街頭談天,顯示著川人特有的鎮定和悠閒。

  鎮上的80後鎮長李得力是一位經歷過汶川地震救災的年輕幹部。他説,小鎮重建後的面積為原來的三倍,許多原來生活在大山深處的人,也都集中遷移到小鎮上。

  李得力説:“一個是科學重建,我們在重建中,避開地質災害點,和山洪的預發點。地震發生後,從山區搬遷了將近1000人,到鎮上。讓他們避開了地質災害。整個紅白鎮是在原址重建,重建的面積,從地震前0。75平方公里,到重建後的2平方公里。面積是地震前的3倍。我們在重建中體現民生重建,首先建學校,醫院以及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在整個重建中,北京投資1。8個億。”

  據李得力介紹,為了使受災的群眾特別是經濟比較困難的群眾能夠儘快恢復生活,鎮上還建了廉租房。

  李得力説:“我們這是80套廉租房,每一套面積按照國家規定標準在40個平方,主要是提供給符合我們廉租房入住條件的(群眾),通過公示,抽籤,確定所住的房間。現在達到80%的入住率。”

  在靠近小學校的一條小馬路上,有一所名為感恩超市的小店。店主是一位姓劉的婦女。她家的房子是靠政府補貼建起來的。她説,要不是因為國家的政策,她建不起這麼大的房子。“這個房子是我自己的家,國家給我們補助了錢的,三萬多,什麼都加起來有5萬。政府如果不給,我建不起這麼大房子,因為向親戚朋友借,大家也都遭了災的。震後建了這個房子後,我們的水電現在,政府都沒收我們的錢。去年7月份這個房子就建好了,大概年底的時候到現在有半年了,在這裡做生意。”

  感恩超市位於小學校的旁邊,老闆娘對生意比較滿意:“因為這裡是廉租房,有教師,有醫生有居民,這裡是學校,所以我在這裡的生意也比較好,這裡離廣場也近,他們過來轉一轉都會買我的東西。”

  房子是建了起來,可從山區裏搬遷過來的群眾的生計如何解決?紅白鎮今後如何發展?李得力認為,讓老百姓住上了房子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想辦法讓大家富裕起來。

  李得力説:“我們的基礎設施通過援建提前了20年。但是現在,老百姓的的房建好了,但是腰包還不鼓。下一步就考慮如何讓老百姓增收了。首先是重建,建好了房,然後是解決如何提高收入的問題。應該説是當地政府一直在考慮的事。”

  而富起來的方法,簡而言之就是兩個字——轉型。紅白鎮在地震前就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旅遊景點。一些當地百姓經營農家樂,而年輕人則出外打工。李得力認為,可以通過種植一些效益好的作物並且結合生態旅遊,來實現發展。

  李得力説:“這些作為下一階段,我們推的旅遊線路。我們準備搞環山的旅遊,以及特色種養殖業,比如我們準備引進跑山雞,大家知道,這種生態雞價格都是很可觀的。還有高山冷水魚,因為我們這裡也是高山嘛,水質也還是很好的。我們一個是靠旅遊,一個是靠穩定我們傳統的産業,這樣幾條腿走路,來解決我們下一步的産業復興。”(記者 魯曉冬)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陳佳慧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