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13:39:08

維修文物,有一種艱難叫“復活”

時間:2011-05-12 08:47   來源:文匯報

修繕好的二王廟戲樓正立面。 周恂攝

二王廟震後現場圖。 周恂攝

樊拓宇在重建後的秦堰樓向國家文物局專家介紹情況。 袁祺

  2011年5月6日下午2點,坐在都江堰二王廟景區新落成的秦堰樓內,樊拓宇全身都有一種放鬆下來的感覺。當天下午,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將來到這裡,對秦堰樓的重建工程進行驗收。

  約他做採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汶川地震三週年到來之際,文物建築修復也大都進入了驗收階段。要想“抓”住樊拓宇,只有跟著他往工地上跑,見縫插針地談。

  “5月9日,還有最後一個文物修復項目──靈岩寺的驗收,之後,大部分文物建築的修復重建工作基本上就算完工了。”作為都江堰文物局副局長和都江堰災後文物修復重建工程的甲方代表,在過去的3年時間裏,樊拓宇的生活軌跡就一直在辦公室和工地之間來回。

  23歲進入都江堰文物局工作,迄今已經過去整整三十載。汶川大地震發生的那一年,樊拓宇正好滿50歲。按照有關規定,縣級市二級局機關的副手,一般到48歲上下就該退了;50歲的樊拓宇,正計劃著慢慢退居二線,將重要的工作轉交給局裏培養的年輕人來負責。誰也無法預料的是,一場大地震打破了他的人生規劃。看著名列世界文化遺産的都江堰和青城山滿目瘡痍,他知道,自己“退不下來了”。重修房屋不難,如何復活文物建築真正的“靈魂”,才是讓這名文物“老兵”始終牽腸挂肚的事情。

  這“最後一班崗”,一站就是3年。

  ■都江堰全市的35處各級文物保護建築在地震中全部受到波及,全部需要維修,而且是立刻維修,根本就不可能按照計劃來。哪個文物建築都等不起,哪個文物建築都必須修。拖得時間長了,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在真正的修復重建過程中,所有受損的文物建築幾乎都是同時開工;而對某一個具體的工程來説,又幾乎都是設計、清理、施工“三同步”地進行。

  ■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文物建築的災後修復工作,國家級的由中央出資,省級的由四川省出資,市級的由成都市出資,縣級的,則由都江堰市自行出資修復。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市有十幾處縣級文物保護建築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其實大部分都比二王廟、伏龍觀的“傷勢”來得要輕。然而,3年過去了,“傷筋動骨”的二王廟、伏龍觀已經嶄露新顏,原本只是“皮外傷”的一些文物建築,卻比地震當時的情況還要不如。

  一塊舊磚頭也是寶

  説起都江堰的文物保護建築的災後修復和重建工作,樊拓宇如數家珍:伏龍觀、二王廟、奎光塔……在2008年的那次大地震中,這些曾經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的歷史名勝建築,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嚴重的如二王廟,幾乎全部倒塌。

  “都江堰全市的35處各級文物保護建築在地震中全部受到波及,全部需要維修,而且是立刻維修。這麼大規模又這麼重要的維修工程,不是常態的工作就可以應付的。”樊拓宇説,古跡的維修,與一般建築的維修工程區別很大。從設計、清理到施工,都需要文物保護人員的全程參與。不然,修復工作就失去了意義,也無法實現保護文物建築的目標。

  2008年7月,樊拓宇接受記者採訪時,曾經出示過一張當時都江堰市所列的震後文物建築修復時間表,上面依據受損程度的輕重、文物價值的大小等因素,排列了震後修復工程開工的先後時間、順序和計劃,並分為了一期、二期、三期以及收尾工程。如今,當記者再次問起這張時間表上的計劃有沒有順利完成時,樊拓宇笑了:“一做起來,根本就不可能按照計劃來咯。哪個文物建築都等不起,哪個文物建築都必須修啊。拖得時間長了,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

  事實上,在真正的修復重建過程中,都江堰所有受損的文物建築,幾乎同時開工;而對某一個具體的工程來説,又幾乎都是設計、清理、施工“三個同步”進行。由於文物建築的特殊性,對於工程甲方(監督管理方)來説,意味著工作量成級數地增加。許多問題,必須到施工現場才能解決──幾乎倒塌成一片廢墟的建築,哪些應該清理走?哪些又該保留下來?

  “要保留古建築的原貌、實現‘修舊如舊’,就必須盡可能地利用還能利用的部分。必要的時候,哪怕是半塊磚頭,也一定要保留,並且安裝在原來的地方。”樊拓宇説。而這些工作,只有依靠文物工作人員現場的勘察和決定來儘量尋求最合理的解決方式。要做到這些,只有不斷地往工地上跑。盡最大可能保留文物建築的歷史面貌,成為樊拓宇工作的“最高準則”。2008年下半年,光是清理工作,就佔用了他絕大部分的精力。

  “伏龍觀還算是快的,只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清理。二王廟的清理工作,就花了5個多月時間。”在那段余震不斷的日子裏,樊拓宇和設計、施工、監督方的工作人員一起,每天撲在工地上,為從廢墟中發現一小塊能夠在修復中繼續使用的舊材料而歡欣鼓舞。

  “就以二王廟的戲樓部分為例,原先戲樓大殿梁柱下面的撐工雕刻十分精美。儘管梁柱和撐工在地震中都塌下來了,但是上面的那些雕花件,還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從施工單位清理出來的各種破損的材料中,樊拓宇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將戲樓的撐工雕花件一件一件地從清理出來的構件上取下,按照歷史資料,分別認清楚它們原先的位置,有缺損的則加以修補。在之後的修復工程中,再嚴格按照原來的位置,把它們安裝到新的撐工上去。令樊拓宇感到高興的是,最終完工的二王廟戲樓的撐工雕花件,除了對損壞部分略作修補之外,幾乎完全使用了地震之前的原件,基本保留了建築的歷史面貌。

  屋頂的脊飾、山墻的舊磚……所有被地震震塌下來的東西,樊拓宇都會去仔細地看上一看。對於他來説,文物建築上所有的“原生態”部件都是寶貝,只要還有可能加以利用的,就絕對不會輕易扔掉。清理工作進行了半年多,他也在廢墟叢中“尋”了半年多的“寶”。

  恢復最原初的面貌

  談起都江堰的文物建築,樊拓宇顯出一種稱讚自家孩子般的驕傲:“這就是一個建築藝術寶庫啊。”在他看來,當初的先人們留下的這些遺産,除了存在藝術上的價值之外,更綿延著一種今天人們正在逐漸喪失、卻又是無比寶貴的文化和哲學理念。

  “從二王廟、伏龍觀,到青城山上的道觀,乃至都江堰大大小小的寺院、佛塔、園林,它們的選址、佈局、因地制宜的修建智慧,和環境融為一體的感覺,都是今天的我們很難做到的。”站在玉壘山麓新建成的秦堰樓上極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瀾橋、二王廟、古驛道、玉壘雄關、岷嶺雪山、青城群峰盡收眼底,甚為壯觀。青翠掩映之中透出的青磚綠瓦和鬥角飛檐,既不奪山之秀色,又不失自身風情。用樊拓宇的話來説,這些優秀的文物建築,與自然水乳交融,讓人覺得“簡直就像是從地下直接涌出來的”。

  “青城山是道家文化大的發源地之一,都江堰的建築,也符合道家的文化,講究‘遇樹勿伐、遇石繞開’,追求的是藝術和自然的完美融合,這種趣味,和我們現在不少地方動不動就大興土木、追求建築的絕對宏偉和高大相比,是截然不同的。”樊拓宇説,我們無法強求現在的人們都去遵守古人的藝術取向,但至少應當讓這些文物以最原初的面貌繼續存在下去,讓後來的人知道,我們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藝術。

  為了這樣的堅持,樊拓宇曾經和設計、施工方都發生過不少小摩擦。

  民國時期,來到都江堰當地生活的回民修建的清真寶瓶寺(又稱懋功寺),是第四批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也在這次地震中受損。重建工程開始後,對於清真寺內原先所用卵石砌墻的做法是否需要保留,樊拓宇與設計和施工方發生了爭議。

  “當初回民選擇用卵石修墻,一是因為這裡靠近河灘,卵石可以直接從河裏取來,取材方便;二來,這也是一種獨特的工藝,並且有其獨有的風貌,只有當時才有。之前沒有,以後也不會再有了。如果一律改成現代工藝來做,那和原來的文物建築還有什麼關係?”樊拓宇堅持要求設計方和施工方按照懋功寺原先的樣子進行施工,並且進行了多次溝通,最終説服了他們,保留了清真寺原初的面貌。

  二王廟正殿兩側的“蓬萊”和“仙境”兩塊清代石碑的修復,同樣經歷了一番波折。

  由於在民國時期曾經遭遇過大火焚燒,地震之前,這兩塊石碑的碑文已經損毀得相當嚴重。甚至於“仙境”的“境”字,早已不是原文,而是後來人胡亂填補上去的,風格、筆法與前面的三個字都差得很遠。為了能讓這兩塊碑文恢復最原始的面貌,都江堰文物局採取了各種方式,包括到“色影無忌”等知名的網上攝影論壇發文,徵集地震前遊客和攝影愛好者拍攝的相關圖片,但收效都不明顯。

  出乎意料的是,河北省邯鄲市文物部門在網上看到這一訊息後,倒給都江堰文物局傳來了好消息──原來,這兩塊石碑的原文,就是從邯鄲當地的石刻上拓下來的。清朝時,一名姓賈的道士得到了這兩塊拓片,十分欣賞,就在二王廟中刻成了這兩方石碑。邯鄲市文物局給都江堰市寄來了從原刻上直接拓下來的歷史拓片。按照這個“原版”的拓片,二王廟的這兩塊“蓬萊”、“仙境”石碑得到了成功修復。

  對照之下,樊拓宇還發現了石碑背面的跋文和“原版”有一些出入。或許是由於當時賈道士拿到的拓片已經有些模糊不清,石碑上將跋文作者的家鄉、現為河北煙臺的“東萊”,錯刻成了山東省西南部的“東平”。樊拓宇説,經過再三的考慮,他們把這些錯誤也保留了下來,並沒有予以更正──因為這些錯誤之中,體現的正是文化交流和傳播的印跡。

  “我們經常把文物比作老者,修復文物建築,就是要恢復其‘健康老人’的面貌。如果一下子弄得‘返老還童’了,那就不妙咯。”樊拓宇笑著説。

  不止是修復地震損傷

  一場大地震,讓都江堰市的所有文物建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然而,在進行修復時,人們所要面對的,卻不僅僅是大地震所造成的傷害。

  “很多問題,以前被封存在建築結構裏面,表面上看上去很好。地震一來,全都暴露出來了。”最為典型的一個案例,還是要説到二王廟的戲樓。

  或許是由於一些隱蔽在建築內部的問題無法拆開來看,也或許是因為二王廟所處的陡峭山壁給勘測工作造成了種種障礙,建國以後所勘測出來的三套戲樓的建築圖紙,套套的內容都不一樣,而且都存在著相當明顯的錯誤。這就意味著,要想完好地修復戲樓,重建者們必須重新進行現場測繪,並且通過反推和歷史資料的對比,來盡可能地找回古建築在地震前的面貌。

  “一直到戲樓修復設計圖紙的第七稿都出來了,有人又找到了一張新的戲樓照片,顯示的情況和設計方案有所不同,我們馬上再進行修改。”樊拓宇自己也記不清,最終出爐的戲樓修復方案,究竟修改了幾稿。慶倖的是,最終修復成型的戲樓建築,讓大多數曾經看到過地震前戲樓面貌的人都點頭稱讚。

  較之設計上的反覆推敲,施工過程之中所遇到的突發問題就更多了。

  二王廟的大殿,在汶川地震當中發生了嚴重的不均勻沉降。要想對其進行修復,必須先把東南角上沉降最為嚴重的那一片地基挖起來重新施工。然而,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當施工方挖開第一根柱子時,發現這些從民國時便開始支撐大殿的柱子,下面竟然沒有柱基,而是直接樹立在三合土上的,難怪會在地震當中沉降得這麼厲害。如果不是挖出來看的,地震後的大殿可説是隨時有可能全面垮塌。

  “我們當時就趕快做方案,總共48根柱子,都重新用條石做柱基、填充三七灰土,總算確保了大殿的安全。”樊拓宇説。

  幸運的是,地震之後,所有關心這些文物建築的人們,都為修復工作盡己所能地提供幫助。其中不少人,讓樊拓宇至今記憶猶新。“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一名叫靳衛的老師,平時很喜歡攝影,地震之前正好出版了一本都江堰風光的攝影集。知道我們有需要,他馬上把書寄給了我們,還自費把所有的圖片掃描做成電子版本發給我們。”熱心網友自發的幫助,讓樊拓宇和他的同事們都很感動。

  門票不該是唯一價值

  5月9日,靈岩寺的驗收項目完工之後,都江堰古建築群搶救保護工程,便基本上告一段落。修復完成的這些項目,都已逐步移交給當地風景區管理機構對外開放。

  然而,樊拓宇心目中的牽掛,卻並未因為這些維修工程的竣工和通過驗收而有所減輕。對他來説,過去3年裏,最大的遺憾就是由於資金的限制,使得一些早該維修的文物建築,遲遲未能開工。

  “其實地震剛過的時候,我就知道伏龍觀、二王廟一定會修好的。我一直最擔心的,就是那些同樣具有價值、但不是國家級的文物,比如普照寺、般若寺、官家花園這些縣級保護單位。”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文物建築的災後修復工作,國家級的由中央出資,省級的由四川省出資,市級的由成都市出資,縣級的,則由都江堰市自行出資修復。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市有十幾處縣級文物保護建築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其實大部分都比二王廟、伏龍觀的“傷勢”來得要輕。然而,3年過去了,“傷筋動骨”的二王廟、伏龍觀已經嶄露新顏,原本只是“皮外傷”的一些文物建築,卻比地震當時的情況還要不如。

  讓樊拓宇最為挂心的,就是位於都江堰崇義鎮上、由明末時期建成的尚書府邸沿傳至今的“官家花園”。這座晚明時期的木結構建築,佔地30余畝,總共有121間房和24個天井,由長走廊、拱形門連接著,維持著數百年前的木結構原樣和精美的木工雕刻。

  “5 12”大地震中,官家花園受到的損傷並不嚴重。用樊拓宇的話來説,如果當時第一時間就得到修復,早就已經沒事了。事實上,地震之後的第一時間,他就曾經向上級政府連打過三個報告,希望儘早對包括官家花園在內的一些損傷並不嚴重的“縣保”文物建築進行修復。

  然而,縣級資金的缺乏,使得官家花園至今仍然不得不保留著地震後的原樣,“拖”在那裏。何時才能得到修復,仍是一個無解的問題。與官家花園同樣命運的,還有蒲陽鎮的般若寺等一大批縣級文物保護建築。“如果當時修,可能只要花100萬元就夠了。現在放在那裏,經過了幾年的風吹雨打,就算要再修,成本也會比原來高得多。”

  在都江堰市的縣級文物保護建築中,普照寺和文廟,是兩個“幸運兒”。2008年,樊拓宇去成都辦事,在上報資料的時候,向上級主管部門反映了縣級保護建築缺乏支援的現實,並舉出了普照寺和文廟的例子。這兩座建築,就此被幸運地加入了省級資金出資修建的名單,如今也已經進入驗收階段。

  “都江堰──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遺産,光是門票一年就要賣超過2億元;整個都江堰市,靠這一塊旅遊業吃飯的人,就要超過16萬人,這些都是好事。可是,我們也不能只關心那些能賣門票的文物建築啊。”幹了30年的文物工作,樊拓宇對自己曾經親手撫摸過的每一棟文物建築,都懷有深厚的感情。

  他説,我們不應該只把目光投向那些能賣門票、能帶來經濟利益的文物建築。在文物面前,我們能看見當時的文化,可以想見過去人們的生活,這是一種文明的傳承,也是文物最大的價值所在。

  復生一處悠久的文化

  只要是坐汽車出入都江堰市區,人們的視線總是會被路邊山坡一座高大的“馬踏飛燕”銅像所吸引──這正是國際旅遊局頒發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標誌。即使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地震,這匹銅奔馬依然高昂著腦袋,正如這座城市綿延不絕的生命活力。

  從文化到旅遊,都江堰曾經讓人們看到了兩者的完美結合。早在秦代,青城山和都江堰所在地──岷江,就被同列為國家祭祀的18處名山大川之一。建國之後,都江堰又被評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和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2006年作為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

  2007年,都江堰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16.2億元,其中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57.9億元,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50%。

  “5 12”大地震,使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轄區內部分古建築和旅遊基礎設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令人欣喜的是,建於西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幾乎無恙,幽甲天下的青城山所有木結構古建道觀也都基本完好。

  然而,青城山──都江堰景區秦堰樓跨塌、二王廟山門和青城山新山門嚴重毀壞、二王廟古建築群全部損毀,伏龍觀、城隍廟、十殿、建福宮、天師洞、上清宮、老君閣、遊客中心、都江堰博物館、陳列館等多處古建築嚴重受損、青城外山、王婆岩、趙公山、靈岩山等景區的建築物、基礎設施和生態植被,也都同樣遭到了嚴重損壞……這種種殘酷的現實,不得不讓人懷疑:都江堰是否能夠重新展現出當初那迷人的風情?

  事實證明,一個能夠跨越千年的文化脈絡,絕不會輕易地斷絕。經歷了3年的恢復重建工作,都江堰景區內的伏龍觀已于2009年底恢復開放;二王廟古建築群等恢復重建工作也在2010年內全面完工,今年5月,即將重新對遊客開放。這一切的成就背後,有著全國人民的關懷、幫助,更有著都江堰人頑強不屈的奮鬥。

  從震痛中重新站起來的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展現出了它更加美麗和堅強的姿態。2010年,都江堰全年接待遊客1140.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0.9億元,分別較2009年增長20%、21%,實現了恢復和超過地震之前水準的目標。

  這是一個旅遊城市的重建,也是一處悠久文化的復生。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