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三週年:“重建文化”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時間:2011-04-22 13:03   來源:華西都市報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過去三年了。三年來,四川從悲壯走向豪邁,創造了人類抗擊特大自然災害的偉大奇跡,積累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從頂層看,不論是從科學救災到科學重建,還是從物質重建到精神重建,災後建設的過程就是文化積累的過程,由此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亞文化即“重建文化”。深度挖掘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內涵,對充實和豐富人類精神遺産具有深遠意義。

  重建文化不等於“文化重建”,其本質是生命的重建,其核心是抗爭效應的積累,其關鍵是受傷的心靈與受損的物質雙重康復、交融提升。

  重建文化的基本內涵是尊重自然、民生為本、探索創新、跨越升級。重建文化具有創造性、傳遞性、系統性、動態性、民族性和階段性,既是人類社會在特定歷史階段和特殊情況下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共同智慧結晶,更是英雄的中國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敢於勝利的偉大精神表徵,因此深深地烙上了中華民族的印記。

  重建文化的物態層麵包括人們抗擊特大自然災害的生産活動及其産品的總和,由此構成整個重建文化的實物基礎。重建文化從物態層面,更深刻、更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反映了中國人民特別是災區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對自然界更加深入的認識、把握、利用和改造,反映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強大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

  重建文化的制度層麵包括在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過程中黨和政府所頒布的各種法規文件,社會所結成的各種契約條款,這些是重建文化得以存活與傳承的根本保證。

  重建文化的行為層面是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系列動作規範的總和,包括得體的言談舉止、積極的操作運作、良好的民風民俗等。重建的災區群眾,展現出昂揚向上、豁達寬容的氣度和操行,社會公德和公民道德得到進一步弘揚。災後重建通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展示災區新形象、新面貌,恢復災區文化記憶等行為,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重建文化的意識層麵包括在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中人們能夠感知的創造活動及其主要特徵。重建文化的意識理念集中體現在科學與價值的統一、精神與物質的統一、過程與目標的統一、系統與要素的統一、規範與創新的統一。

  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三年中形成的“重建文化”,具有堅韌、剛健、理性、開放、智慧、溫情、包容的特點,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能為世界人民抗擊特大自然災害提供啟迪、借鑒、武裝和支撐的作用。(李后強: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秦勇:四川博覽事務局辦公室副主任)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陳佳慧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