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祭奠——建設一個美好的新汶川

時間:2011-04-22 08:05   來源:中國網

花海之中的新民居

住進新居的五桂村村民

廣東援建的新映秀

  中國網訊(記者 張梅芝)3月的四川,到處是盛開的油菜花,黃燦燦的奪目耀眼,充滿生機。層層疊疊的花海之間,是一片片嶄新的民居,一座座嶄新的學校、醫院……3年,中國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創造了一個人間奇跡——匯聚起中華民族的大愛,讓劫後余生的汶川人走出悲傷,建設起一個新的汶川,一個新的家園!

  用什麼祭奠地震中死去的同胞?當清明節來臨之前,當我再一次站在地震遺址的廢墟上,反覆叩問的這個問題,此時有了明確的答案——在新的家園,開始新的生活,這是“汶川人”對於地震死難親人最好的祭奠!也是中國人對於死難同胞最好的祭奠!

  讓居者有其屋

  當我再一次站在5.12汶川大地震遺址上時,依然能感到大地在震顫。美麗的小城、書聲朗朗的學校、溫暖的家,轉瞬間化為廢墟。因此,讓“居者有其屋”,在這個特殊的時時刻,有了特別重要和獨特的意義。

  當災區530萬戶人家,或者住進了自力更生搭建的臨時住房,或者被安置在政府提供的帳篷和板房中後, 中央和四川省政府考慮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新的家園。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明確表示,做好災區重建的十件事,第一件就是確保災區群眾早日住上永久性住房。但是,10萬平方公里的重災區,39個極重災縣,530多萬戶居民和村民住房,8500多所學校,2300多所醫院……這是一個何等巨大的工程!正如劉奇葆書記所説,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重建規模空前、難度空前。可是,困難並沒有嚇倒中國人。“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完成,”建設一個“安全、繁榮、宜居、特色”的新家園,一時成為災區的流行語。

  重建需要的資金是最大的難題。總需求1.7萬億元,錢從何而來?納入國家規劃的8600多億元,其他資金來源則五花八門,包括中央重建基金、對口援建、社會捐款、特殊黨費,最後的缺口1.3萬億,只有找銀行貸款解決。

  重建是百年大計,規劃和設計不能馬虎。為此,四川請來了全國1000多家規劃設計單位,1萬多名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工作者,甚至向世界知名設計大師徵集方案,美國、日本、加拿大、德國、紐西蘭等國家的權威專家參與規劃設計。

  地震帶來的傷痛刻骨銘心。安全和抗震成為人們對於新房子的第一位的要求,要做到這一點,重建項目的選址事關重大。為此,四川的重建堅持了“三個避讓”,避讓斷裂帶,避讓地質災害隱患點,避讓泄洪通道。建築物使用的鋼筋規格和數量都比一般情況要大,要多。2010年8月,四川再次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震中的新映秀經受了考驗,證明選址是科學的。

  按照中國四川省統計局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008年特大地震發生的四川綿竹、江油、青川、汶川等重災區,目前已基本實現“家家有房住”的目標。根據調查結果,98%以上的災區居民現已住進或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的城鎮重建住房,或經修復加固,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的住房;無論是山東,浙江,還是江蘇、廣東的援建者,來自全國18個省市,目標卻只有一個, “讓居者有其屋”,不僅僅是有房子住,而且是有好房子住。有人説是“地震兩秒鐘,跨越二十年”,當地百姓和建設者們説,“奮戰兩三年,跨越二十年”。

  如今,在汶川地震災區,建設得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當我們走進一個個綠樹掩映的新村落,新縣鎮時,看到的是高層的樓房,連體的別墅,林盤院落,羌族雕樓,傳統與現代結合,民族與時尚相融。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不僅通電,通水,而且通真正做到了“安全、經濟、實用、省地”,呈現出一派社會主義新社區,新農村欣欣向榮的景象。

編輯:陳佳慧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