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2016  >   聚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專家評述

徐梅: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顯失公允

2016年12月14日 11:03:39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一向強調“契約精神”的美歐日,卻無視國際法規、違背當初承諾,在中國加入WTO15年過渡期結束後,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事實上,中國近年來在金融、投資等領域的開放與進展,正是中國市場經濟持續發展的結果。對美歐日等國的做法,我們有必要在WTO框架下捍衛自身合法權益,同時繼續加大改革力度,積極參與全球經濟的深層次合作

  12月11日,根據中國加入WTO時簽署的協定,15年過渡期結束,中國即可獲得“市場經濟地位”。這一本應順理成章的事情如今卻成為中國與美歐之間的一大爭議。近日,日本更是高調宣稱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將繼續採用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一向強調“契約精神”的美歐日,為何無視國際法規、違背當初承諾?

  從經濟因素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陷入低迷,至今復蘇乏力。有研究顯示,全球經濟週期與WTO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密切相關,經濟蕭條時期的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比經濟景氣時期約高出一倍。據WTO統計,在全球反傾銷立案數量中,中國所佔比重在2002年之前一直低於20%;國際金融危機前後,這一比重升至三分之一左右,中國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最多的WTO成員。目前,在世界經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全球貿易增速下滑、外需不振的情況下,美歐日等國在為本國貿易尋找出路的同時,也加大對自身産品的保護。産業競爭力不斷增強的中國,是美歐日等國反傾銷、反補貼的主要對象。

  當然,經濟現象背後還有著深層的政治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並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貿易上已趕超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對外投資大幅增長,所倡議和主導的亞投行、“一帶一路”構想穩步前行,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逐漸上升。面對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甚囂塵上,唱衰中國的聲音更是不絕於耳。這些言論及意圖反映在行動上,便是尋找各種理由遏制並打壓中國。

  中國加入WTO以來,一直積極履行各項承諾,逐步下調關稅水準,促進貿易便利化,並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努力推動中日韓、亞太自貿區等多邊合作。在金融領域,今年10月,人民幣正式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一籃子貨幣;12月初,深港通正式開通,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邁上新臺階。此外,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的比重顯著提升,交易和儲備功能亦有所增強,國際化步伐正在加快。在投資方面,中國從過去以“招商引資”為主轉向內外投資並促,本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走向海外,一些企業開始進入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市場。可以説,上述領域的開放與進展,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倘若沒有市場化運作,很難想像會有如此多的國家和地區甘願與中國保持長期合作。

  實踐已經證明,自上世紀90年代初確立發展市場經濟體制以來,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市場經濟建設水準不斷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入世後取得的成績,是處於美歐日等國對華加大反傾銷力度、集體唱衰中國的環境之下,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外部環境對中國影響有限,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當然,在經濟發展和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産能過剩、企業債務,有些問題在美歐日等國的不同發展時期也曾出現過。因此,將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與評判“市場經濟地位”混為一談,無疑有失公允。

  對美歐日等國無視中國努力和市場化改革進展、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做法,我們有必要在WTO框架下捍衛自身合法權益。同時,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技術創新和産業結構升級,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擴大內需和市場開放度,拓展雙邊自貿區等合作,推進多邊磋商與合作機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的深層次合作。

  (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徐 梅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經濟研究室主任)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