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茶農二代大陸求學的“奇幻漂流”

2017年05月11日 08:34: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漳州5月10日電 (記者 林春茵)湖南炎陵、江西景德鎮、福建漳州……一個“茶”字,把臺灣南投鹿谷姐妹花許芳瑜、許芝鳳走過的大陸城市串了起來。

  鹿谷兩姐妹出自製茶世家,就讀于漳州科技學院,這是由天福集團主席、臺商李瑞河創辦的天福茶學院更名改建而來。她們坦言,大陸茶史、茶文化深厚、市場蓬勃,而該校學費低廉(一學年僅5000元人民幣),對有志於進入大陸市場的臺茶農二代都充滿吸引力。

  9日,中新網記者隨臺灣媒體“清新福建行”採訪團走進漳州科技學院校園,聽許氏姐妹聊起了她們在大陸求學的“奇幻漂流”。

  2015年,許家姐妹聽從父親許諺福的建議,投考漳州科技學院。而在開學前的兩個月,她們就離開臺灣,直奔湖南炎陵尋父。許諺福在這號稱湖南第一高峰的深山裏有一片茶園。

  “爸爸在我們讀‘國小’的時候,就到大陸種茶制茶,小時候只盼他回臺灣時帶禮物回來。直到我離家幾個月後,想家想到哭,才感受到爸爸離家到大陸打拼,是那麼不容易。”許芝鳳説。

  許家是臺灣知名制茶世家,上世紀兩岸關係解凍,大陸茶農赴臺求教。善制高山烏龍茶的許諺福也多次受邀到大陸雲南、湖南傳授高山烏龍種茶制茶技術,後來索性把臺灣茶園“移植”到湖南炎陵。

  “臺灣的茶葉市場那個時候已經趨於飽和,而除了推廣臺灣茶文化和技術外,大陸人力和投資成本低也是吸引爸爸到大陸打拼的重要原因。”許芳瑜説。

  湖南炎陵茶園距離縣城要走山路四五個小時,但許芳瑜不以為苦。“父母做茶滿辛苦的,扛茶青很重,又要熬夜,臺灣生意也越來越難做,以後我們就可以為父母分擔,蠻開心的。”

  許芳瑜最為關心如何搶灘大陸市場。同班同學大多是大陸茶農子弟,“我有貨源,他們有茶行,我們可以打出兩岸合作的通道。”她賺到的第一桶金,正是把自家的臺灣茶賣給大陸茶行,兩斤賣了1000元人民幣,“成就感太大了”。

  也因此,姐妹倆每到寒暑假都去踏訪與茶葉行業息息相關的大陸城市,比如景德鎮。“從景德鎮的陶瓷茶具之興盛,可以了解到大陸茶産業鏈的發達。”

  21歲的漳州科技學院2015級茶葉加工技術係臺生江俊昱,來自臺灣桃園縣龍潭大北坑,其父江增平擅種高山美人茶,近年也常在兩岸往返,是兩岸知名的制茶師。

  江俊昱告訴記者,家鄉龍潭大北坑上世紀80年代是全臺重要的外銷茶産區,後來因供多於求,市場急劇萎縮,很多村民棄耕。父輩改而引種高山美人茶,大北坑茶業終於復興。

  高山美人茶需要小葉綠蟬幼蟲啃食嫩葉,江增平和村民們因此將小葉綠蟬推為和土地公齊名的村莊守護者。近年來,福建三明、漳州漳浦、泉州安溪都從臺灣引種了高山美人茶,小葉綠蟬也一躍成為這些茶産區的“吉祥物”。

  一如小葉綠蟬的討喜,愛唱愛跳的江俊昱在大陸校園裏備受歡迎。他競選中國好聲音選拔賽,收穫不少粉絲;他作為茶司,為香港客人演繹傳統茶道。

  雖然大陸學歷未獲得臺灣認可,上述臺生們都表示影響不大。“我到大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學知識和開眼界。”江俊昱説,畢業後“毫無疑問”先留在大陸工作,“為臺灣家族茶業尋找商機”。

  “老校長”李瑞河10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透露,漳州科技學院自2008年招生,至2015年已招收臺生34名。他寄語臺灣年輕人:“臺灣適合養老,年輕人還是要到大陸來打拼,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一定都能克服。”(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