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兩岸“冷風”下的臺灣旅遊 多數景點門可羅雀不再擁擠

2017年05月10日 11:53:12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赴臺北特派記者 謝戎彬 馬俊】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中,大陸赴臺灣旅遊人數再創新低。蔡英文上臺後,兩岸關係遇冷,陸客大幅縮水,島內旅遊業到底是什麼生態?臺當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效果如何?《環球時報》記者近日隨第七屆《旺報》兩岸徵文大陸媒體團環島採訪,一路經過十個縣市,所見所聞或許更有説服力。

  我們到了一個“假的臺灣”?

  在前些年兩岸密切交流時,臺灣給大陸游客的印像是“擠擠擠”。《環球時報》記者行前諮詢過曾多次前往臺灣採訪的同事,在他們的描述裏,從景點、夜市到購物商店,臺灣幾乎到處都是操著不同口音的陸客。但這次《環球時報》記者在臺灣的所見所聞完全不同,甚至讓人懷疑是到了一個“假的臺灣”。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大陸游客最喜歡的景點之一。《環球時報》記者行前,有友人特別提醒,觀看著名展品“翠玉白菜”和“毛公鼎”時,簡直就是前胸貼後背,一定要小心別被擠掉包。然而《環球時報》記者在臺北故宮參觀時,每個展櫃前通常也就三五個遊客,甚至有足夠的空間能換著角度給“翠玉白菜”拍照。在臺北故宮的商店,熟悉情況的臺灣媒體人也説,以前商店裏經常是摩肩接踵,現在顧客倒是有了充足的空間,可以充分挑選商品,但商店的流水也少了很多。

  臺灣夜市是陸客喜歡體驗的場所,但無論是在主打原住民風情的花蓮東大門夜市,還是在高雄最大的六合夜市,《環球時報》記者聽到幾乎同樣的聲音:陸客比以前少了很多,生意也明顯沒有以前好做了。一名賣烤肉的高雄老哥説得很明白:“我們兩岸同文同種,口味相近,所以大陸人比那些外國人更喜歡我們夜市的食物啦。”

  更出乎意料的是,在曾被稱為“最擁擠景區”的日月潭,早上10時左右,除了媒體團一行之外,整個日月潭碼頭竟然沒有碰上幾個遊客,所有遊船都靜悄悄地停靠在岸邊。停留的短短15分鐘,讓《環球時報》記者意外地享受到了臺灣山水的靜謐之美。

  這些“意外”的背後是臺灣旅遊業的慘澹經營。有島內業者透露,今年五一假期來臺陸客一天約5000人,不到去年的一半。主要面向陸客的旅館、遊覽車、購物店,有的已經倒閉;有的還在苦撐,但收入明顯下降。臺灣官方統計顯示,今年1至3月,累計來臺觀光陸客團是203042人,同比減少60.7%,自由行261833人,同比減少35.8%。

  “新南向”政策靠譜嗎?

  大陸游客的急劇減少,對於臺灣東部的縣市影響尤其大。一名負責招商的臺東縣官員坦承,“我們這裡除了農業和旅遊,就沒其他的了”。臺灣東部縣市地處臺灣中央山脈和太平洋的“夾擊”,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再加上歷史因素,這些地方缺乏規模化的工業,經濟主要靠旅遊業和農業。《環球時報》記者跟花蓮縣縣長傅昆萁、臺東縣縣長黃健庭、臺東縣議長饒慶鈴等人面對面地談到了當前的兩岸關係和陸客減少的問題。傅昆萁説,花蓮是當前臺當局兩岸政策的受害者,陸客是全世界購買力最強的客源,拒絕全世界最大的市場,無疑是違逆了世界潮流。臺東縣縣長黃健庭在深深憂慮陸客大幅減少的同時,還不忘借機大力推銷臺東縣的美景,他説:“以前去臺灣旅遊的人,大多就是繞臺一圈,很少停下來去感受。臺東是一個適合深度遊的地方,歡迎大家來感受太平洋熱帶風情。”

  自兩岸關係進入低谷以來,通過環島遊方式到臺灣東部的陸客明顯減少,像太魯閣這樣的東部名勝,以前坐大巴車進去,可能在山路上要被堵上半個小時,而現在則是一路暢通。儘管臺東等地通過舉辦國際熱氣球節等活動吸引了部分西方和東南亞遊客,但這畢竟是杯水車薪。臺官方統計顯示,3月來臺旅客中,越南旅客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34%,約增加1.96萬人,是增長最多的國家;而同期陸客則少了44.6%,約減少16.2萬人。

  更重要的是,這些外國遊客沒有陸客那種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也缺乏對臺灣的持續興趣。一名住宿業從業者抱怨説,陸客以環島遊為主,在島內往往會停留六七天;現在東南亞遊客基本就沒人環島遊,即便來到臺灣東部,停留時間也極短。臺灣地區許多天然環境跟東南亞國家相近,珊瑚礁、沙灘都類似,如何能吸引他們?

  “新南向”對臺灣東部縣市的農業同樣缺乏吸引力。因為臺灣與東南亞氣候和物産都很相似,本地盛産的水稻和熱帶水果很難打入同質化嚴重的東南亞市場。臺東的地方官員對把當地特産的“釋迦”等水果賣到大陸相當積極。不過《環球時報》記者在交談中也發現,不少當地官員對於向大陸推介臺灣特産的思路,仍局限于廣交會等傳統模式,一直為進軍大陸的渠道發愁,對網路電商平臺知之甚少。在得知大陸流行網上購物後,還主動打聽臺商能否直接在天貓上開店賣特産。

  臺灣旅遊下一步怎麼走?

  儘管陸客銳減,但《環球時報》記者感受到,臺灣在旅遊項目上的創意和細緻仍值得大陸學習。《旺報》副社長刁明芳感慨,臺灣沒有大山大河,在城市建設上也不夠現代化,但臺灣的長處是在細節上下工夫。臺灣高僧星雲大師創立的佛光山,沒有那麼多古跡,但精心營造的勸人行善的氛圍,給人的印象遠好于一些被過度商業開發的寺廟。

  位於花蓮的文創園區是在擁有百年曆史的花蓮酒廠基礎上改建而成,《環球時報》記者在這裡看到,原先的倉庫、車間如今被改造為各種藝術空間。近年來臺灣各地都建有特色各異的文創園區,已成為頗有人氣的新景點。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