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交流團走訪鎮江社區面對面交流養老經驗

2017年06月02日 22:47:5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5月9日,臺灣新北市宗親文化暨社區發展鎮江交流團來到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四牌樓街道虹橋社區,參觀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圖為臺灣客人與小區居民合影留念。(台灣網 李傑 攝)

  台灣網5月10日鎮江訊 (記者 李傑)5月9日,臺灣新北市宗親文化暨社區發展鎮江交流團一行40人,來到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四牌樓街道虹橋社區,參觀了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與社區內的老人面對面交流,在融洽的氣氛中探討兩岸社區健康養老的實踐經驗。

  臺灣客人進社區結交新老朋友

  臺灣客人剛走進社區,就被一群正在跳扇子舞的老年人吸引,原來這是正在養老中心前活動的附近居民。老人們身姿矯健,喜氣洋洋,幸福快樂都挂在臉上。

  據虹橋社區黨總支書記劉春輝介紹,社區內的“悅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社區內乃至附近居民提供健康理療、文化娛樂、集體供餐等十幾項服務,臺灣客人參觀了書畫苑、中醫理療室、茶吧、健身室等多個服務區。

  活動中心裏的居民見到臺灣客人十分高興,幾位拉琴唱歌的老人為表示歡迎,還特意唱了一首臺灣歌曲《阿里山的姑娘》,交流團成員也共同演唱,場面十分溫馨熱烈。

  在社區書畫苑內,社區居民洪鴻喜與臺灣交流團團長林豐成談得十分投機,這位曾經的老兵39年出生,比林豐成大一歲,林豐成熱情地稱他為老大哥,兩人握手好幾分鐘,洪鴻喜現場揮毫寫下了“兩岸情 一家親”的書法條幅贈給臺灣同胞。在臨別合影的時候,他熱情地拍著臺灣客人的肩膀説,“我們都是一家人嘛!”

  臺灣代表團的梁惠玲與虹橋社區的董鳳英同是退休教師,兩人一見如故,越聊越開心,董鳳英不僅把自己親筆畫的牡丹圖贈送給梁惠英,還現場邀請梁惠玲到自己家裏做客,原來她的家就在老年中心的樓上。董鳳英告訴記者,“我沒有事先準備,就是想讓臺灣客人參觀我家,看看我們最日常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了解大陸人現在過的幸福生活。”

  兩個人還談起了退休金問題,董鳳英得知臺灣的民進黨上臺後要削減軍公教退休金,包括梁慧玲在內的退休教師都不能避免,感慨説,“那不應該,退休的人工資是不應該降的。”

  社區內正在服務的志願者肖志玲也十分熱情地主動帶臺灣客人參觀供餐食堂,她説,這個助餐服務點從今年3月開始運營,短短3個月,前來辦理組餐卡的老人就有300余人,每天在這裡就餐的老人有60多人,自己基本上每天都來食堂幫忙。平時如果社區裏有事,打個電話,自己馬上就到。

  短短的參訪時間,交流團客人與彩虹橋的居民已經結下了溫馨的友誼,他們有的互相留聯繫方式,有的互相合影留念,還有的相約以後到臺灣旅遊時候見面。

  兩岸分享社區養老經驗

  老齡化社會是兩岸共同的挑戰,參觀社區之後,鎮江市京口區舉辦了交流會談,共同與臺灣客人一起,探討兩岸社區養老的發展和合作契機。

  臺灣交流團團長林豐成説,由於老齡化問題日益迫近,臺灣制定了很多保障政策,比如軍公教退休年金、勞工保險、農民健康保險等。不過,“花錢”易、籌錢難。由於少子化問題嚴重,生育率極低,臺灣的退休金缺口正不斷擴大。前不久,臺灣剛出臺一項措施,每包香煙價格提高20元(新台幣,下同),帶來的稅收增加約有230億元,全部來補貼老人照顧,但是目前資金缺口可能要超過1000億,正不斷擴大,長照問題(長期照顧服務)正在日益浮上水面。

  虹橋社區黨總支書記劉春輝説,中華文化傳統就是尊老愛老,這是養老事業發展順利的重要動力。作為炎黃子孫,兩岸文化同根,養老問題是兩岸共同關注的社會問題,臺灣比大陸先進入老齡化社會,積累了很多豐富經驗,希望有機會到臺灣交流學習。

  京口區人大副主任鄭蘇真致辭説,臺灣老人照護體系發展較早,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大陸起步較晚,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推行各項養老政策。兩岸老齡産業具有優勢互補及互利雙贏空間。

  臺灣參訪團副團長連麗玉説,臺灣的社區養老的志工特色十分明顯,很多臺灣老人退休後,到旅遊景點、醫院、學校、博物館等地做義工。他們負責任、有耐心,免費為人們提供諮詢或導覽。比如新北市八里區養老託管站的一些服務,義工都是免費勞動,還發動老人自己種菜,讓老人的費用負擔減少。比如代表團很多成員都是義工和志願者,他們經常每天去給獨居老人送餐,未來希望兩岸的養老社區能夠增加更多交流,也歡迎大陸社區到臺灣參訪。(完)

臺灣客人與跳扇子舞的社區居民交流。(台灣網 李傑 攝)

  社區居民洪鴻喜(左一)與臺灣交流團團長林豐成(右二)聊得十分投機,這位曾經的老兵39年出生,現場揮毫寫下了“兩岸情 一家親”的書法條幅贈給臺灣同胞。(台灣網 李傑 攝)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