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紮根“世界屋脊”的臺灣商人:故鄉不僅是地理意義的故鄉

2017年05月04日 08:20:23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西寧5月3日電(記者李琳海 冀澤王鵬)58歲的臺商簡家承,20年前第一次回到廈門,他的爺爺就是來自廈門的漁民,老家的鄉音鄉情讓他動容。“原來我的家鄉、語言,我的根在這裡。”簡家承用閩南話和家人交流,家人噓寒問暖關切他,他也言無不盡地講述海峽那一邊的生活。

  “這是一種‘骨連骨,肉連肉’般割不斷的親情紐帶。”簡家承説,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遊訪名山大川,用腳步丈量大陸這本書卷。

  10多年前,簡家承參觀毛主席紀念堂時,見到了産自青海工藝美術廠的絨毛畫《崑崙松》,畫面的逼真感和立體感給他帶來極大衝擊。

  簡家承打算來“世界屋脊”——青海高原探尋絨毛畫。幾經週折,簡家承終於找到了青海絨毛畫創作師朱軍,兩人一拍即合,他出資支援朱軍創作絨毛畫。

  簡家承出生於臺灣宜蘭縣五結鄉,記者在他位於青海西寧的家見到他時,身著對襟白衫的他正聚精會神地欣賞懸挂在家中的絨毛畫“牦牛”,飛揚的蹄腳、如炬的眼眸、翹立的牛尾,牦牛的每個細節都栩栩如生。

  絨毛畫是青海當地一種手工美術工藝作品,以羊毛、兔毛、駝毛等動物絨毛混紡而成,作品生動豐滿,立體感強。簡家承收藏的絨毛畫以三江源、青海湖等青海特色風景和雪豹、牦牛等高原動物題材為主。現在他收藏有70多幅絨毛畫作品。

  “來大陸之前,我對大陸的描摹只存在於腦海中,我是一個喜歡藝術的人,絨毛畫作品就像一扇窗,讓我認識青藏高原。”簡家承説。

  絨毛畫的製作過程複雜,從絨毛的染色、撕理,再到粘貼完成,每一道工序都依賴於手工,一幅一平方米絨毛畫作品需要一位手藝人耗費一週多,而且製作成本高。

  “我喜歡大陸的生活,我也感謝青海,是這片凈土成就了我的事業,還給了我一個幸福的家。”簡家承説。

  上世紀90年代,簡家承在浙江瑞安的一個朋友聚會上結識了妻子——來自青海西寧的許紅,他曾寫詩記述當時的情景,“幸得一席齊鳴放,千里佳緣傳世情”,許紅的歌聲深深打動了他。

  幾年後兩人結婚,簡家承來到西寧發展。如今,他們的兩個兒子在西寧讀小學。

  “我非常喜歡青藏高原帶給我的質樸的感覺,就像回到了小時候,”簡家承説,初到西寧,街邊許多雜貨店售賣冰棍、棒棒糖,這與早年宜蘭相似的場景喚起簡家承美好的童年回憶,也讓他對西寧充滿親切感。

  帶著這份情感,在與妻子相識十年後,簡家承在西寧南關街經營起一家主打三杯雞、蚵仔煎等臺灣小吃的餐廳。他也借機和當地廚師學習青海特色美食“老八盤”,他認為“真正臺灣小吃源自中華。”

  閒暇時候,他會在家用口琴吹奏一曲《在那遙遠的地方》,與友人喝上一碗青稞酒。簡家承説,他早已把青海當成第二故鄉。

  “故鄉不僅是地理意義的故鄉,故鄉的另一個層面是人,我更看重這個層面上的故鄉。”簡家承説:“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了解高原文化。”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