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北漂”青年:“青春與大陸連接在一起”

2017年05月03日 08:08:36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5月2日電(記者李寒芳 尚昊)“年輕時在哪,有多重要?”這是微信上一篇閱讀量超過10萬次的文章題目。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就讀博士的許晉銘已經作出了選擇,他的理想是畢業後在大陸找一份教職。

  “五四”青年節前夕,新華社記者採訪了幾位在北京就學、工作、創業的臺灣青年。在他們的眼中,大陸廣袤的土地上機遇和挑戰並存、變革與創新激蕩,“臺青”們在這裡打拼,實現著人生價值,回饋著兩岸社會。

  “陸企是就業首選”

  “大陸仍在快速發展中。以我個人的判斷來看,大陸對外推行‘一帶一路’,對內實行‘供給側改革’,這代表未來至少還有30年的改革紅利可享,我個人當然不願意錯過這個機遇,希望個人的進步和大陸的發展連接在一起。”許晉銘説。

  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臺灣研究院就讀博士研究生的羅鼎鈞研究發現,在大陸就讀的臺生,有超過7成都選擇在大陸謀職。其中,有臺生利用自己的法律、財會等專業知識和兩岸背景為在大陸的臺企和從事兩岸經貿的大陸企業進行服務,具有得天獨厚的“人和”優勢。

  “普遍而言,想在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就業考慮順序是陸企和事業單位、外企、最後才是臺企,”自稱“臺灣北漂客”的創業者鄭博宇説,如果想去臺企或者外企,那留在臺灣就可以達到目標。既然決定紮根大陸,那臺生自然想更好地融入這裡的社會、商業環境,了解陸企的運作和思維模式。

  期待打造在大陸創業的“臺灣喬布斯”

  大陸“雙創”的熱潮中,也不乏臺灣創業者的身影。鄭博宇在北京創業公社擔任臺灣青年創業驛站的負責人。這家公社是首鋼基金旗下以打造公共服務平臺+中小企業服務+區域産業服務為主的孵化運營商。

  創業公社如今在北京、哈爾濱、成都、西安等地均設立基地,“我們按照大陸的政策規劃部署,北京著眼京津冀經濟圈,哈爾濱聚焦振興大東北以及‘龍江絲路帶’,成都和西安則是看好‘一帶一路’。未來我們還將布點深圳,同樣是看好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鄭博宇表示,臺灣驛站會為入駐的臺灣創業團隊提供三個月的免費辦公場地,以及包括資訊、金融扶持等在內的服務諮詢,讓臺灣創業者了解大陸的政策指向,“順勢而為”方能事半功倍。

  位於中關村海龍大廈的華燦工場,是臺灣青年李偉國在北京打造的兩岸青年創新創業交流合作平臺。華燦工場基於兩岸新銳設計競賽“華燦獎”資源而創建,已在北京、成都、深圳、臺北佈局。工場還聯合了多家從事兩岸科技文化交流的社團組織,組成兩岸青年創新大聯盟。

  無論是鄭博宇還是李偉國,都渴望能夠打造一個“臺青”創業的“標桿”企業。目前,鄭博宇手中已有臺灣創業者進行了B輪融資。但他更希望,能在大陸的土地上,借助兩岸的技術資本對接,孵化出一個臺灣的“喬布斯”或者“大疆科技”,借助“燈塔效應”,激勵更多的臺青來大陸創業。

  “五四”強調青年對社會的責任

  “五四”青年節期間,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臺灣學生遊涵文投身於一年一度盛大的學生文化活動季,參加了學校“五四”文化藝術節的舞蹈比賽。

  排練的兩個多月裏,遊涵文和12名大陸同學們一起,每天都要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大家都很積極認真,不想給彼此拖後腿,排練的過程也是充滿歡笑。”她説。

  遊涵文表示,中學期間,“五四運動”是她歷史課程中的重要篇章。過去從書本中了解了這場青年學生愛國運動,在大陸實際參與源於“五四運動”的青年節,她感悟更多的是青年人對於社會的責任。

  “節日期間,不管是參與文藝演出還是志願服務,青年人都希望能夠紀念歷史、服務社會、展示自我。”遊涵文説,兩岸青年人都有夢想,希望社會能夠越來越好,希望彼此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

  李偉國則在“五四”前夕在北京又舉行一次兩岸沙龍分享會。一個月內,他成功組織了四場沙龍,邀請了兩岸知名學者和企業家座談分享,成為兩岸青年思維碰撞的大聚會。

  “臺灣年輕人中一度曾流行‘小確幸',但這不應該是個人的發展方向,”鄭博宇説,臺灣青年應該跳出“舒適區”,把握大好時光,多往大陸走走,爭取更多的機會一展抱負。

  談到“五四精神”在當代,許晉銘表示,這講述的是青年的擔當,兩岸的青年應努力成為社會的棟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賴於青年的貢獻。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