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2016年,臺灣的“變”與“苦”

2016年12月28日 16:01:35  來源:新華社
字號:    

  2016年對臺灣而言,是顯著變動的一年。

  這一年,重新上臺的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將兩岸關係拖入僵局,過去8年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局面戛然而止;這一年,民進黨打著改革旗號強推政策法規大轉彎,不顧經濟民生、大搞政治權謀,迅速引爆爭議與亂象,導致民怨四起;這一年,民進黨當局助推“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荒謬事件不斷,社會矛盾加劇。

  不久前,島內媒體發起評選,“苦”當選臺灣年度漢字,“變”成為兩岸年度漢字。臺灣主流輿論認為,正是民進黨當局的“變”使臺灣無力擺脫“悶經濟”的困境,使民眾在混亂與陰霾之中感覺越來越“苦”。

  “臺獨”指向下的政治亂象

  今年1月,民進黨在臺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中獲勝,島內政局發生顯著變動。一直未放棄“臺獨”主張的民進黨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從當選、就職到所謂“雙十談話”,臺灣當局新任領導人模糊概念、避重就輕,始終未就涉及兩岸關係性質的根本問題給出清晰答案。

  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指出,當局領導人在兩岸關係問題上號稱展現誠意,以圖不激怒大陸,實則為“柔性臺獨”爭取時間,在臺灣內部加快推行“去中國化”,意在徹底割裂兩岸歷史聯結,改變島內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認知,以便未來假借被誤導的民意伺機製造“臺獨”。

  10月中下旬發生的“大法官”提名鬧劇,可謂島內政治亂象的一個縮影。憑藉掌握立法機構多數席位的優勢,民進黨將公開鼓吹“兩國論”的“獨派”人士送入司法機構擔任要職。中國國民黨方面一針見血指明,這般提名顯見是為“兩國論制憲”鋪路。然而,國民黨的離席抗議、社會各界的強烈批評,在民進黨有恃無恐的“行政立法聯手”面前,似乎顯得蒼白無力。

  與此同時,民進黨當局“熱情擁抱”美日,頻頻向兩位“想像中的盟友”伸出橄欖枝。他們千方百計與美國總統當選人通話,赤裸裸暴露為政治私利不惜拿臺灣安定作交易的醜陋與卑劣;為討好日本,他們公然宣稱對衝之鳥礁“無特定立場”,出賣臺灣漁民利益,又提出開放進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激起民憤才不得不宣告“暫緩”。

  “民進黨的圖謀太天真也太不負責,只是不顧政治現實的一廂情願。”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説,這種“意識形態主導”的執政方式,傷害的是臺灣的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

  國民黨智庫安全組召集人林鬱方認為,民進黨造成兩岸關係急凍,已經給臺灣經濟造成巨大衝擊。目前兩岸關係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政治互信,而政治互信的基礎就是要承認“九二共識”。

  難以突破的“悶經濟”困境

  “民進黨上臺後推動‘漸進臺獨’,很難得到大陸的信任。或許不會立即造成地動山搖,但大形勢告訴我們,不需要地動山搖,只要一潭死水,臺灣的‘悶經濟’就會繼續下去,找不到任何出路。”臺灣競爭力論壇理事長龐建國説。

  臺灣經濟與大陸經濟高度依存是無法忽視的事實,但偏有“不信邪”的民進黨力推所謂“新南向政策”,以為可借此繞過兩岸關係轉冷的現實,解決臺灣經濟停滯問題。然而,口號喊了半年多,卻不見成效,島內業界興趣缺缺。

  “對企業而言,哪有商機就到哪去,違背經濟規律、弱化兩岸聯繫只能適得其反。”臺灣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林慧瑛直言,以東南亞為目標市場的所謂“新南向政策”風險較高,與之相比,大陸市場仍是臺商更好的選擇。

  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對臺灣經濟的影響顯而易見,觀光業首當其衝。“520”後大陸游客減少約三成,其中10月比去年同期減少44%,11月預估減少超過50%。在原本人潮如織的日月潭,遊艇生意冷清,曾經的“人等船”已變成“船等人”。島內諸多知名景點的情況也大抵如此。無奈之下,觀光業者不得不集體走上街頭表達抗議。

  同樣發出強烈怒吼的,還有不滿當局政策造成銷往大陸産品銳減的基層農漁民、抗議在年金改革中被“抹黑”的軍公教團體、抗議“勞基法”修訂的勞工團體……民進黨上臺半年多來,島內抗爭活動愈發頻繁、激烈,被媒體稱之為“遍地烽火”。

  臺統計部門最新數據顯示,1至10月臺灣居民平均薪資為4.94萬元新台幣,同比增長0.26%,但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因素,實質薪資減少1.03%。

  龐建國分析説,一方面,投資不振,就業機會不多,工資沒辦法提漲,年輕人深感鬱悶;另一方面,物價房價還在不斷上漲,人們的相對剝奪感變得更強烈。而所有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民進黨當局一心操弄“臺獨”意識形態,只關心政治私利。

  臺灣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主任吳建德説,臺灣當局新領導人施政荒腔走板,藍綠不同背景的民調機構9月底公佈的調查都顯示,島內民眾對其不支援率不斷上升,已經高於支援率。

  荒謬不斷的“去中國化”操弄

  文化和教育領域是民進黨當局推行“柔性臺獨”的“主戰場”。上臺伊始,臺教育部門就順應“臺獨”勢力的意志,宣佈廢止高中語文和社會領域“課綱微調”。

  “課綱微調”指在馬英九任內,臺教育部門對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借修改課綱推行“去中國化”作出部分撥亂反正,例如將“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將抗戰勝利後“接收”臺灣改為“光復”臺灣等。民進黨當局上臺後廢止“課綱微調”,意味著臺灣學生還將繼續使用“去中國化”的教科書。

  過去半年多裏,民進黨或暗或明支援和推行“文化臺獨”,企圖改造島內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身份認同,進一步割斷兩岸文化聯結。

  11月14日,著名影星成龍捐贈給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的“12生肖獸首”複製品,因被民進黨污名為具有“統戰意味”,遭到全部拆除。

  僅過了一週,民進黨的“逢中必反”再次“成功吸睛”。該黨民意代表劉世芳在立法機構質詢時,居然拋出“扯鈴(注:空竹)也是中國文化,是幫中國在統戰”的奇談怪論,引發輿論和民意一片譁然。臺灣網友揶揄説,“拜關公與媽祖也是中國文化,要不要下令不準拜”“劉也是中國姓,強烈要求改正”……“世芳扯鈴”甚至被諷刺為現代新成語。

  “任何與中華文化搭邊的事物都是統戰,這就是臺灣某些不良政客和不良媒體的炒作。他們試圖要刨去中華文化的根。”臺灣青年、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説。

  龐建國則指出,民進黨上臺半年有餘,始終秉持“臺獨”思維,認為只有與大陸斷絕往來,臺灣“獨立”才有出路。“然而,經濟規律、文化血脈都不會因為政治偏好而轉彎。民進黨做出這麼多與大環境對抗的決策,最後只能將臺灣帶向更加邊緣化的境地”。

  2016年即將過去,面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世界大勢,民進黨當局是否會真心檢討,在新的一年裏改弦更張,從承認“九二共識”做起,以重啟兩岸良性互動之“變”,讓臺灣民眾儘快擺脫憂心之“苦”,兩岸中國人都拭目以待。(記者 趙博 李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