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年終觀察:2016年“臺囧”,蔡英文遭遇的麻煩事

2016年12月20日 10:27: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12月20日電 2016年最後一個月,“苦”字當選為這一年臺灣年度漢字。“苦”與“囧”相連,這不單是臺灣島內民間的情緒反映,島內外輿論認為,這一年蔡英文同樣也遭遇棘手的事情,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仍有待觀察。

臺灣復興航空已宣佈解散。(臺灣“中央社”檔案照片)

  臺灣復興航空已宣佈解散。(臺灣“中央社”圖)

  【經濟:面對兩大變數 沉疴待解決難掙脫桎梏】

  今年臺灣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後,島內民眾原本對經濟變革燃起希望。經過這一年,島內經濟究竟如何?

  早前,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預測,2016年臺灣經濟增長約1.03%,明年預計增長1.8%。臺灣經濟研究院則預測,明年臺灣經濟成長率為1.65%,較今年1.17%僅微增0.48個百分點。

  臺灣多個研究機構最新數據顯示,下半年以來,臺經濟逐漸走出谷底;明年形勢料好於今年,增速將從1.5%起跳。不過,多位業內人士擔憂未來經濟,有專家將這一番復蘇定義為“快閃式”。

  臺灣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此前表示,考慮到資本累積欠佳、人口老化嚴重、人才缺口擴大、所得分配不均的沉疴尚待解決,加上政治因素干擾,臺灣難掙脫“經濟景氣復蘇期平均成長率漸次降低”桎梏的可能性頗高。

  臺灣《聯合報》日前社論説,臺灣經濟面對兩大變數:一是兩岸關係急凍,導致大陸游客大減及觀光産業衰退,旅遊業叫苦、復興航空解散,惡果已現。二是特朗普帶動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興起,臺灣外貿將遇更嚴苛挑戰。當局新南向政策迄今未見開展,五大創新産業雖加上“新農業”和“迴圈經濟”,仍只紙上作業,未來兩年恐無法讓民眾對振興經濟有感。

9月12日,由臺灣觀光旅遊界自發組成的“百萬觀光産業自救會”,發動逾萬人在臺北冒雨遊行,訴求“要生存、有工作,能溫飽”。這是以客為尊、與人為善的臺灣觀光業界史上首次大規模走上街頭。<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

  9月12日,由臺灣觀光旅遊界自發組成的“百萬觀光産業自救會”,發動逾萬人在臺北冒雨遊行,訴求“要生存、有工作,能溫飽”。這是以客為尊、與人為善的臺灣觀光業界史上首次大規模走上街頭。中新社記者 黃少華 攝

  【兩岸:不承認“九二共識” 改善經濟難度加大】

  2016年,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一直受到外界關注。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拒不認同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臺方這一立場引發的負面效應,讓島內輿論“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這一年,大陸赴臺遊客人數明顯減少。臺方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2月8日,大陸游客赴臺人數為2544408人,較去年同期的3071965人,減少527557人,減少幅度為17%。

  臺旅遊業界預估,依去年赴臺旅客調查,平均每名大陸客在臺日均消費228.58美元,預估今年將減少65萬人次大陸客,即減少355億新台幣的收入。業者大嘆今年是“臺灣觀光史上最冷的冬天”。

  不僅如此,曾被譽為島內“航空三雄”的復興航空11月宣佈解散並停飛。有臺灣學者認為,大陸客銳減,收益受到嚴重打擊,成為壓垮復興航空的“最後一根稻草”。

  島內一直期望臺灣更好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以改善經濟境況。要達成這個目的,離不開大陸的推動。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日前稱,如果一個中國原則不能得到維護,兩岸政治互信不復存在,經濟合作制度化進程被遲滯,對這個問題勢必帶來不利影響。

  臺學者認為,臺灣經濟與大陸高度依存,這不可輕忽。臺灣不應先否認“九二共識”,代之以“新南向”來尋出路,結果未見其利先受其害。臺工商界人士認為,經濟復蘇緩慢,應加強兩岸經貿合作。

  前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日前也表示,兩岸如在政治議題上沒有共同看法,很多方面就推不動,像他一上任就著手解決“九二共識”問題,現在有些人不贊同,結果對臺灣傷害很大。

臺當局“海巡署”“巡護九號”衝之鳥礁海域護漁暫告一段落。(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當局“海巡署”“巡護九號”衝之鳥礁海域護漁暫告一段落。(臺灣《聯合報》圖)

  【政治:島內激進“臺獨”勢力帶來風險】

  在臺灣政壇,“臺獨”勢力的言論多次引發爭議:李登輝等人頻繁催促蔡英文改變現狀,走李登輝和陳水扁時期老路;民進黨等政黨一些民意代表拋出,是不是蔡英文“維持現狀”已過時,臺灣是否可不受限“一中框架”……。

  不過,大陸立場一貫而鮮明,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近期表示,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的立場堅定不移。事實會告訴這些人,“臺獨”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

  對於蔡英文而言,如果放任島內激進“臺獨”勢力膨脹,無論是給臺海乃至亞太地區,還是其個人施政,帶來的高風險都是不言而喻。

  不但如此,臺政壇一些涉外言行也引發爭議。早前臺立法機構負責人蘇嘉全稱,“臺日關係”就像夫妻,“一起哭、一起笑”。前臺灣“立法委員”邱毅炮轟稱,所謂夫妻關係根本是日尊臺卑的準殖民關係。

  年內,“臺日海洋對話”零成果,消息傳回島內,臺漁會代表怒批,“説這什麼鬼話!很生氣啊!”《中國時報》文章提到當局官員表現時指,侯清山、陳美伶對於衝之鳥究竟是礁還是島,竟然不敢明確主張,直呼臺灣人的骨氣怎麼突然不見了?

日本核災食品輸臺公聽會花蓮場爆發衝突,場外有反對民眾持標語抗爭。(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日本核災食品輸臺公聽會花蓮場爆發衝突,場外有反對民眾持標語抗爭。(臺灣《中國時報》圖)

  【社會:勞工假期修法、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爭議疊起】

  關乎臺灣800多萬勞工休假權利的“勞基法”修正案,12月在臺立法機構闖關通過,確定明年將實施“一例一休”制,砍掉原有7天法定假期。臺勞工團體強烈反對,批評民進黨上臺後政策大轉彎。

  近半年期間,勞工團體多次抗議當局罔顧民意。雖然修正案已通過,但被蔡英文稱為“永遠是她心中最軟的那部分”的勞工不想輕易善罷甘休。島內“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吳靜如稱,一定會捍衛勞動權利,抗爭不會停止。

  日本核災食品進口問題也是擺在蔡英文當局面前的“麻煩”。此前國民黨當局禁止5個核災縣食品輸入臺灣。今年民進黨當局曾提出,分兩階段開放核災縣食品進口,引發島內強烈反彈。

  民進黨火速在全臺各地舉辦10場公聽會。但公聽會上不斷發生暴力與推擠事件,幾乎每一場都在“全武行”下狼狽收場。

  直到最近,臺灣行政部門才表示,核災區食品“沒有健全查核管理機制,就沒有開放問題”。對此,臺環保團體認為,不應只是暫緩開放,連維持現狀都不可以,而是要加強檢測。

  這些諸多領域的問題如何最終解決,無疑是無法逾越的考驗。(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