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軍“破天荒”應對大陸軍機繞飛 猜測未來飛訓還會增加

2016年12月13日 09:16:04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大陸4架軍機被爆于10日以順時針方向繞行臺灣一圈,這是16天之內第二次出現同類現象。此前臺“國防部”官員證實在11月25日,大陸多架軍機曾以逆時針方向繞行臺灣一圈。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2日警告稱,這兩次相反方向的飛行明顯展露出解放軍對臺灣的包抄之勢,前所未見,更無法想像會發生在此前8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令人不能不認為由於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升高軍事對立。

  猜測未來將有加油機伴隨

  12日臺灣“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開會,解放軍軍機繞臺議題最受“立委”關注。“國防部長”馮世寬稱,要看“第一島鏈”地區的政治情況,不否認解放軍軍機類似飛訓密集度還會增加,至於未來是否有戰機、加油機伴隨,則“料敵從寬,不排除”。針對民進黨提問“如果中方軍機故障迫降,我們怎麼辦”,馮世寬回答説,臺灣上月底曾在太平島進行人道救援演習,如果未來發生這種情況,“在現在兩岸沒有發生戰爭行為之下,我們應以人道救援心態接納,並且儘快協助修復離開”。而未來如果任何一方的飛機誤闖入臺方“領空”,“也會派戰機近距離監控”。

  同一天,臺“參謀本部”情報次長張延廷中將透露,依據臺灣掌握的解放軍訓練計劃,每年會實施4次這種遠海長航,今年的4次分別出現在9月12日、9月25日、11月25日和12月10日,機隊組成都是轟—6轟炸機,搭配電子偵察機,其中前兩次是由海軍航空兵執行,分別穿越巴士海峽與宮古水道;後兩次則由空軍擔綱,並且首度嘗試不循原路返回,而繞行臺灣一圈,但並未進入臺“防空識別區”。至於為何今年解放軍的4次長航都集中在年底,相關官員稱,可能年初正逢大陸推動軍改,接著就是颱風季節,所以一路耽擱到年底。聯合新聞網12日猜測,隨著解放軍改為五大戰區制,戰區司令員未必一定由陸軍將領擔任,尤其正對著臺灣、日本的東部戰區,海軍和空軍角色吃重,因此在空軍“露臉”之後,預期接下來解放軍海軍航空隊會跟進,而且會有空中加油機與戰鬥機隨行,甚至解放軍艦隊也會航至西太平洋,與空中戰機搭配操演。至於遼寧艦與艦載機,臺媒稱,它們目前仍處於訓練學習階段,至今不曾派出“第一島鏈”之外,預期不會參加這一系列的操演。臺“國防部”分析認為,以大陸海航的兵力,若要執行繞臺飛行,在技術上不成問題;唯一需要考慮的是,近來日方與陸方軍機在東海上空不斷接觸,累積不少摩擦,“如何展現實力又維持鬥而不破,避免擦槍走火,才是北京方面的考慮”。

  臺灣反應與以往大不相同

  值得關注的是,解放軍飛機于10日再度繞臺一週時,臺“國防部”破天荒地在解放軍軍機降落不到10分鐘,就對外發佈消息,事後證實“防長”馮世寬當天曾進入“衡山指揮所”坐鎮。這與臺灣以往的處理方法相當不同。臺“中華戰略學會常務理事”傅應川分析稱,以往只要大陸軍機不進入臺“防空識別區”,臺灣通常低調處理,不會特意派戰機升空警戒。但這次臺灣官方不但發佈新聞,馮世寬亦親赴“衡山指揮所”,並下令啟動“聯翔操演”反制,“顯然兩岸對峙的形勢有升高的趨勢”。

  《聯合報》12日稱,比較令人憂心的是臺灣公佈解放軍情報後如何調整應對策略,蔡英文當局許多意識形態挂帥的隊友,整天夢想一場新的“反中聖戰”,“不可諱言,這些人在泛綠體系中仍佔有相當的話語權,是否造成政府政策的干擾,值得觀察”。對於傳聞臺軍曾針對解放軍進行“聯翔操演”,包括“天弓”“愛國者”等導彈以及F—16等戰機都加入演練,臺“國防部”發言人則予以否認,稱“兵力絕對都有,因涉及國家安全,不便説明細節”。

  解放軍的動作引發島內高度關注。民進黨“立委”蔡適應認為,這主要是大陸加強在“第一島鏈”以外的軍事演習,戰略上有意義,但軍事意義不大,且此事與“川蔡通話”(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與蔡英文的通話)沒有太大關聯。民進黨“立委”羅致政認為,大陸此舉是為了對臺在政治上進一步施壓,阻絕其他國家和地區介入的可能性。

  輿論擔心被美國犧牲

  傅應川警告説,大陸密集的“繞臺演訓”必定有對臺灣的警示作用,未來將有逐漸升高對抗的可能。焦點仍在“九二共識”,美國若拋棄一個中國政策,蔡英文又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戰爭必將到來!”

  國民黨前“立委”帥化民12日在《中國時報》撰文稱,大陸半個月內兩度繞臺飛航,絕非單一事件,而是牽涉到美日臺的戰略互動問題。特朗普接蔡英文一通電話,坐收“一石五鳥”之利,“我們得到什麼呢?美臺沒有協防條約,美臺的經濟利益遠低於美中經濟利益,在世界大棋盤裏,美中的分分合合遠大於美臺,我們被犧牲只是早晚的問題”。明年兩岸服貿一斷,高關稅壁壘一豎,臺灣幾個賺錢大企業不是外移美國,就是內遷大陸,再接著“外交烽火”燃起,“邦交國”一一“斷交”,“那臺灣可真正是‘臺獨’,孤孤獨獨的獨”。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