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兩台商拒任“總統府資政” 蔡當局“熱臉遇冷屁股”

2016年12月12日 08:20:2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臺當局公佈“總統府資政”名單不到一個月,名單上的人數已少了1/5。繼“獨派”大佬彭明敏、高俊明相繼婉辭後,島內兩名企業界大佬——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日前也宣佈將不會出任“總統府資政”。有島內媒體評論稱,婉辭“資政”的骨牌效應不僅説明蔡當局失能危機,更將“總統府”威信推倒在地了,讓蔡英文恐被冠上“史上最顧人怨的總統”。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積電9日宣佈,董事長張忠謀已于11月22日婉謝“副總統”陳建仁邀請擔任“總統府資政”一職。但由於“總統府”一直沒有更新名單,因此臺積電“只好自己主動發出聲明”。聲明稿表示,臺積電為國際性企業,外資持股近八成,股東眾多,結構多元,市場及客戶也有七八成在島外,作為公司負責人,不宜擔任“資政”一職。巨大集團當天也發表聲明宣佈,董事長劉金標“早已請辭”。巨大集團發言人李書耕稱,劉金標今年已82歲,年事已高,加上一年前就已規劃將於年底退休,未來不再擔任董事長,專心當個“自行車傳教士”,因此早在11月28日便告知“總統府”無法出任“資政”。據報道,劉金標這幾天因感冒在家休息,他原本覺得“資政”一事是他的私事,所以沒有向外説明,直到張忠謀婉謝“資政”的消息傳出,他便告知公司自己不會接下“資政”職位。

  11月14日,臺“總統府”宣佈,聘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前“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前“考試院長”姚嘉文等20人出任“總統府資政”,任期至2018年5月19日。“總統府資政”是臺當局所設立的顧問性質的榮譽職位,作為“總統”在研擬“國家”計劃時請教的對象,沒有薪俸。早期這些顧問職位意義崇高,但近年來已淪為退休高官的“養老所”。

  蔡英文上臺後,急欲展現“全民政府”形象,在遴選“資政”時頗費苦心,不僅納入“獨派”大佬,更把一些游離在藍綠之間的重量級人士納入其中。臺灣《中國時報》稱,據傳,當初為讓有美國籍的張忠謀出任“資政”,臺“總統府”還專程為其修改“總統府資政國策顧問遴聘辦法”,刪除“喪失中華民國國籍或取得外國國籍”應予解聘的規定,被稱為“張忠謀條款”。不過蔡英文的“熱臉”卻遭遇“冷屁股”。

  對於此次張忠謀、劉金標“接力辭退”,臺“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9日表示,蔡英文雖然表示惋惜,但也尊重他們的決定,“沒有其他的評論”,希望外界不要妄加猜測。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李明賢則表示,“總統府”未事先徵詢就公佈“資政”名單才導致多人相繼婉拒。蔡英文上臺後,一連串強硬施政,根本無視民意向背,凡事一意孤行的當局,何須找人來當背書者,結果被“接力打槍”,重創威信。李明賢調侃説,蔡英文若真找不到“資政”人選,那推薦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與黨産會主委顧立雄這兩個“包聽話”的人選,蔡英文“決不會再被打槍”。

  臺灣“萬寶投顧投資”總監蔡明彰分析説,張忠謀在短短兩個月內對當局開炮兩次,他是個行事作風一致的人,“不會一面罵政府、一面被摸頭”玩兩面手法,“當然要婉拒”。《中國時報》援引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的話分析説,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已影響兩岸經貿和臺商權益,張忠謀、劉金標或有個人考慮,但歸根結底就是不願為民進黨政策背書。

  眼見著“資政”接力請辭讓蔡英文難堪,“獨派”人士紛紛“禍水西引”。李登輝10日表示,張忠謀對臺灣半導體貢獻之大,應有機會為臺灣打拼,卻因受到大陸影響就不敢接受;“獨派”大佬辜寬敏也表示,張忠謀不做“資政”很可惜,看得出大陸一定有給壓力。親綠的《自由時報》10日更宣稱,生産知名捷安特自行車的巨大集團,有高達八成産能在大陸,合理推測劉金標請辭應是擔心“海霸王效應”擴大、遭大陸不理性追殺。不過臺灣《聯合報》10日評論稱,政壇人士説,張忠謀、劉金標請辭是“海霸王效應”,稱他們“被迫向北京表態”;事實上兩每人平均在上月底即請辭,所謂“海霸王效應”恐是栽贓。文章稱,蔡英文的“資政名單”不僅是有史以來平均年齡最大、同時也是“獨派”成色最高的一次,外界認為旨在向吳澧培、辜寬敏等“獨派”大佬示好。也因此,張忠謀、劉金標等少數企業家名列其間,非但無點綴效果,反遭政治顏色污染。既然滋味不對,張忠謀等辭去“資政”,自可理解。

  臺灣自由作家劉心月11日投書媒體稱,一連串的請辭讓人不禁懷疑,在敦聘“總統府資政”之前,臺“總統府”到底做了多少功課,事後蔡英文究竟有沒有以“總統”的身份與這些“資政”直接聯繫、對話。不論張忠謀與劉金標辭任是不是與兩岸政治情勢有關,“總統府”都必須好好檢討作業流程是不是出了什麼紕漏,畢竟勞煩企業一家一家自己公佈拒絕“總統”的邀請,實在很丟人現眼。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1日評論稱,不願就任的“資政”各有考慮,但是一下子有這麼多不同背景的“資政”拒絕蔡英文的邀約,難道執政者不需要好好思索一下“這個政府究竟出了什麼差錯”?

  《中國時報》10日分析稱,多人以各種理由請辭“資政”,或因個人因素,或因政見有異,但看得出,關鍵在蔡英文的許多政策、特別是兩岸政策混沌不明。正本清源,蔡英文恐最該厘清的是兩岸,這才該是政策焦點。否則凡事搞“平衡術”,什麼都説不清,最終只會一事無成,一敗塗地。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尹彥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俊峰】

[責任編輯:張曉靜]